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釣魚台

釣魚台列嶼包括釣魚台、黃海尾嶼、飛瀨島、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大北小島、大南小鳥、赤尼礁等8個小島及一些島礁,總面積6.3平方公里,地質上是台灣島的延伸,有海溝與琉球群島隔開。釣魚台,數百年來是台灣的漁場,日治時代屬台北州的一部分,二戦後則被美國託管。

1969年
中國文革告一段落,毛澤東和周恩來重新掌權,開始發展國際關係。
美國尼克森剛當上總統,訂定聯中制俄政策,停止第七艦隊巡航台灣,並準備放棄台灣和越戰。
日本由於釣魚台發現大量石油,積極與美國發表聯合公報,準備1972年將琉球交給日本。
台灣則是國內民主運動的序幕正在崛起,國外台獨勢力也正躍躍欲試。

1970年
8月美駐日大使認定釣魚台屬琉球群島,日本也開始驅逐台灣漁民。台灣開始保釣運動,政府宣示主權。美國支持日本,台灣海外留學生也開始保釣運動。12月中共主張釣魚台是中國領土,硬要參一腳。

1971年
1月中國大陸及台灣留美學生在聯合國總部外面示威,高呼「保衛釣魚台」。此時中國留學生人數其實很少,中共資源幫助台獨份子,吸引大批台灣留學生左傾,海外保釣運動變成推翻中華民國的運動,全部拿著五星旗在保釣,更在9月舉行九二一聯合國大遊行,一起爭取中共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0月中共取代台灣進入聯合國。

這是台灣最悲慘的一年,季辛吉訪問中國,世界各國都將放棄台灣,台灣內部則是台獨運動四起,政府忙著抓人滅火,海外學人幾乎全部左傾,海外社團則全部赤化,在中共美國協助下,要解放台灣,建立台灣國。11月國民黨成立海外反共愛國同盟,開始反制,並將左傾學人列為黑名單,不准回國。這一年12個國家與台灣斷交。

1972年
中國美國日本達成協議,美國正式將琉球(含釣魚台)交給日本,保釣運動落幕,中國與日本建交,台灣與27國斷交,尼克森訪問中國,台灣全面抵制日貨,但是禁書滿天飛,民運學運社運則繼續搞。

---------------------
這就是台灣的保釣血淚史,中共真的不簡單,一個抗日戰爭,搞垮中華民國。一個保釣運動,差點消滅台灣。

有人說,民進黨是中共一手栽培出來的,這種說法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
台灣擱置台灣主權跟中國談,中國出賣台灣主權跟日本談。

恭喜中國人,多了幾口油井了。

中國對釣魚台的態度,是認為釣魚台是中國大陸的,不是台灣的。但是中國的做法則是對日本的各種合約聲明,都不談到釣魚台,胡錦濤訪日,也不談釣魚台,甚至於中國軍艦也不敢接近釣魚台,並禁止中國漁民接近釣魚台。

敢衝進釣魚台的,只有台灣人和香港人,上次衝上島的,是租用台灣上千漁船,基隆出發,台灣人和港人的傑作,大陸人只敢叫啊喊啊,別人的小孩死不完。

1970年中共假借保釣,暗中支援台獨,策反海外學人,聯合台灣黨外人士,共同要推翻中華民國,一面搞保釣,一面拿著五星旗在聯合國示威,趕走中華民國,迎回中國,搞的中華民國禁止保釣,台獨變成中共同路人,馬英九也被列為黑名單。

1996年以後,總統直選,台獨勢力高漲,中共又搞起保釣,港人台人又被搞的很興憤,只是這次配合的是國民黨的愛祖國人士,目的是搞垮李登輝阿扁的台獨勢力,台獨靜靜悄悄,國民黨變成中共同路人。

2008年撞船事件,台灣本來當成小事,中共卻又積極亢奮,搞的台灣人心惶惶,統派要馬英九表態,跟中共同揮民族大旗。獨派辱罵政府無能,趁機醜化中華民國。

釣魚台,中共的好工具,伸縮自如,不管解放還是統獨,都很好用。

----------------
2008年撞船事件

海釣船,休閒用,那些不是漁民,是海釣客。漁業法規定活動範圍不得超出本島24浬,聯合海釣號已經超出觀光漁船行駛距離,人員船東都必須接受中華民國法律制裁,罰款的罰款,抓起來的抓起來,船籍該沒收的沒收。

海釣船,侵入日本領土,必須接受日本法律的制裁,罰款,坐牢,船隻沒收。

日本軍艦,執法過當,接受日本調查,有無過錯,必須尊重日本的司法。

台灣該做的,聘請律師,盡速引渡船長,回來接受台灣法律的制裁,並且感謝日本對這些觀光客的人道援助。

海巡署指出,北區、中區機動海巡隊共出動和星、台中、連江等三艘巡防艦馳援,估計油料費用超過二百一十多萬元台幣,這還不包括和星艦加班的人事費用。

這些錢,是台灣人的錢,沒有人要跟船長海釣客索取,已經夠厚道。

聯合號漁民被押解至日本,馬政府繳保證金贖人,現在好像要棄保逃亡,保證金要被沒收了。

至於沉船賠償,台北縣幫忙找律師,外交部和漁業署幫忙協商,連怎麼協商也還在協商,擺明了只是民事糾紛,不是外交糾紛,怎麼告,沒人管。

不是日本艦艇侵入台灣領海,撞沉台灣漁船嗎?犯罪的艦艇還在台灣的土地釣魚台巡視,這種現行犯,怎麼不直接去逮捕歸案呢?

原來,釣魚台真的是日本的。

---------------------
(轉貼)

首先釣魚台和台灣根本沒有法理上的關係,日本也不是根據馬關條約取得釣魚台,證據就在馬關條約的簽訂過程裡,日本是在1895年1月14日的日本內閣會議中把釣魚台納入國土,3個月後(1895年4月17日)才和中國清朝簽定馬關條約,顯然台灣和釣魚台並沒有法理上的關係否則日本哪有必要把台灣和釣魚台分割處理?? (你看,保釣人士和中國連證據這樣確鑿的東西都在說謊)

更重要的是釣魚台不是無人島,日本人古賀辰四郎從1895年就率眾到釣魚台開墾,到1909年移民已有90戶共248人,開墾規模還不小,現在島上仍有古賀家族的遺跡..

保釣人士把釣魚台和台灣扯上的唯一證據是台灣台北縣及琉球沖繩縣為當時的釣魚台起主權之爭,1944年東京法院判決釣魚台歸台北縣。

可是筆者翻遍所有保釣人士的資料從來沒有看到這份日本法院判決的原始文件,而且想就知道這種說法的荒謬:主權是國家才有的東西,地方政府間哪來的主權糾紛??行政區的歸屬是行政權,有糾紛一定找上級行政機關裁決,哪有可能找司法單位判決??比方說板橋是台北市管還是台北縣管,哪個白痴會告到法院請法官判決??這個證據顯然是大有問題,偽造的成分居多!!

再從地理位置看,與那國島離台灣比釣魚台更近,關係更是深厚,也是台灣漁民的傳統漁場,,要是釣魚台算台灣領土,請問夾在台灣和釣魚台之間的與那國島怎麼辦?任何要把釣魚台當中國或台灣固有領土的證據都更適用於與那國島為什麼中國只喜歡釣魚台卻偏偏放過與那國島??

中國要強佔釣魚台的手法和要強佔台灣的手法方法一模一樣;就是不管國際法,只是隨便從古書上剪兩句話,只要中國古書上有提到,這個地方就變成中國固有領土這種幹法要是行的通,那全世界就都是中國固有領土了;很簡單;中國的鄭和下西洋,一路從東南亞發現到非洲,照中國人的幹法,那不是整個南亞到非洲都應該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了?哪有這樣荒謬的事??中國史書上也寫的很清楚中國曾經是蒙古(元朝)的一部分,那中國是不是該把領土交還蒙古共和國統治??中國的領土在中國古書上不斷變動奢,請問要以哪一本為準??要是世界各國都如法炮製義大利也拿羅馬帝國時代的古書宣布英國,德國,法國是義大利的固有領土希臘也拿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古書向印度,波斯要主權,那不是天下大亂? 況且這些中國古書都是私人遊記性質,根本沒有任何法律效用,在1615五年日本人村山等安遠征台灣之時,為琉球國王中山尚寧得知。他派人告知中國,當時的中國的福建巡撫黃承玄為此於萬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上奏此事。其奏書中說:(雞籠逼我東鄙,距汛地(澎湖)僅數水程,倭若得此,益旁收東番(指台灣)諸山以固其巢穴)雞籠就是現在的基隆,當時應該汎指現在的台灣島,奏書中用"雞籠逼我東鄙"顯然是把台灣當成外國看,當時連台灣都被的中國當成外國,更不用說是小小的釣魚台了

至於拿日本民間學者林子平畫的圖來當證據更是荒唐可笑,難不成筆者也畫一張地圖,把中國畫到非洲莫三比給的疆域裡.中國總理胡錦濤就會承認中國是莫三鼻給的固有領土乖乖接受莫三鼻給的統治??這位林子平還在圖裡還把台灣畫成日本的一部分,中國政府是不是也要根據這一張圖承認日本對台灣的主權??

日本取得釣魚台完全是根據國際法上的"無主地先佔";"實效性統治行 "取得的

A:日本對釣魚台的無主地先佔:

1879年日本廢止琉球藩,改設沖繩縣

1879年3月日人松井忠兵衛編製,經日本政府內務省審查通過出版的"大日本全圖"將釣魚台列嶼劃入日本版圖。

1879年12月明治政府內務省地理局正式出版的「大日本府縣管轄圖」正式然將釣魚台列嶼標示為構成琉球群島之一部分,也就是公開向世界宣示日本政府佔有釣魚台的意思。

1885年明治政府內務卿山縣有朋,以政府公文書命令沖繩縣令西村捨三勘查釣魚台。經數次調查確認釣魚台上面毫無界碑,官廳或居民建築等清朝統治的跡象認定為無主之地

1895年1月14日的日本內閣會議決議定正式將釣魚台劃入琉球所轄之日本領土之內,編為沖繩縣八重山郡尖閣群島

B:日本政府對釣魚台實效性統治行為 :

1902年沖繩縣臨時土地整理事務局對釣魚台列嶼實施實地測量,製作各島的正確縮尺圖。

1915、1917年日本海軍水路部,1931年沖繩營林署對釣魚台進行測量工作, 日本農林省資源調查團赴該列嶼勘查, 日本氣象局在釣魚台建設測候所。

1896年8月,日本政府內務省以免除使用費,期限30年為條件,核准將釣魚島租借給古賀辰四郎。古賀辰四郎在釣魚台建造小型碼頭、海產加工工廠、宿舍等建築物,並種植農作物,到1909年移民有90戶,共248人,現在島上仍有古賀家族的遺跡.

1918年古賀辰四郎在釣魚台的事業,由其次子古賀善次繼承。

1926年無償租借期滿,古賀善次開始向日本政府繳納租金。

1932年古賀善次再向日本政府申請購買售已列入日本政府國有土地的釣魚台,釣魚台成為古賀善次的私有地,古賀善次依照日本政府的土地稅法,每年向日本政府繳納土地稅。

對中國最大的致命傷是中國從來沒有對日本取得釣魚台的行為有任何異議,連最基本的抗議都沒有尤有甚者,中國還在不少官方文件上公開承認釣魚台是日本領土:二次大戰後也沒有主張釣魚台是中國的領土,要求日本歸還,這在國際法上就是中國承認日本統治的有效性,日本也不是和中國簽訂條約取得釣魚台,廢除中國和日本間的馬關條約自然無損於日本對釣魚台的主權.

1920年中華民國發行之感謝狀,中國駐日本領事在政府公文書裡公開稱釣魚台為日本帝國沖繩縣八重山郡尖閣列島;請注意,不是稱台灣尖閣列島;很明顯在中華民國政府眼裡,釣魚台是日本國琉球群島的附屬島嶼,不是中國的,也不是台灣的,光這個證據就讓保釣人士百口莫辯了!

1953年1月8日中共人民日報,在刊載的(琉球群島人民反對美國占領的鬥爭)專文中清楚的寫著(琉群島包括尖閣諸島)1958年11月北京地圖出版社編輯部編印的地圖「日本之部」,將釣魚台劃入日本領土之內。

1965年10月由台灣國防研究院與中國地理學研究所合編出版的世界地圖集第一冊東亞諸國中,將釣魚台列嶼畫為日本領土寫成日本名( 尖閣群島)

1965年11月台灣省政府編印之「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將台灣省極北界定為彭佳嶼。

1968年10月台灣印行的「中華民國年鑑」也以台灣極北為彭佳嶼.

1970年以前台灣國立編譯館編印之國民中學地理教科書將釣魚台劃入日本領土,名稱也使用日方使用的尖閣群島.

最可笑的是中國時報6/24/刊登慈禧太后賜釣魚台給盛宣懷的聖旨當據,這早就被拆穿是一場騙局了,中國時報居然還把它當寶貝!!

至於為什麼美國把釣魚台交還日本而不交給台灣或中國??很簡單,在戰後美軍統治琉球期間,美軍長期使用釣魚台作為炸射演習場,還付租金給釣魚台地主日本人古賀善次,中國和台灣從來也沒向美國說釣魚台是中國固有領土要求歸還,美軍結束佔領,不把釣魚台交還日本要交給誰? 請問釣魚台要是真的是中國固有領土,為什麼二次大戰後蔣介石不向日本要回來??

拿地質學上釣魚台為大屯山脈入海延伸而成當台灣領有釣魚台的理由,我只請問俄羅斯和中國根本連在一起.那俄羅斯可以根據這種地質學上的理由主張中國是俄羅斯的固有領土嗎??

100年間,中國從來沒有向釣魚台進行過任何有效的官方實質統治行為甚至於連宣稱釣魚台是中國領土這麼基本的事都沒幹過,根本忘了世界上還有釣魚台這個地方,一直到一九六九年五月,聯合國遠東經濟委員會發表探勘調查結果,指出釣魚台周邊海底可能埋藏大量石油及天然氣之後才開始突然主張釣魚台是中國固有領土,蔣介石才開始竄改台灣教科書的地圖想要強佔日本的領土,


目的就是覬覦釣魚台的石油;這種行為不是和無賴很像?!以筆者來說我國中唸書時國民黨明明教我們台灣的北界是彭佳嶼,怎麼釣魚台發現石油後以後突然變成是釣魚台??所以釣魚台是日本的領土,不容置疑,台灣絕對不能像中國一樣當無賴被世人恥笑!!更沒有必要捲入中國和日本間的領土糾紛,給中國人當反日的炮灰和棋子!

至於釣魚台附近的石油和漁業資源,台灣倒是可以根據聯合國國際海洋公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棚的規定向日本要求分享經濟權.,這點還比較實際.,要釣魚台主權,憑法理,台灣根本站不住腳,要比拳頭,日本和美國簽有美日安保條約,台灣打的過日本和美軍聯軍嗎??不要再肖想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了!!



--------------------------
保釣統派團體

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
勞動黨
紅衫軍自主公民協會
中華統一聯盟
中華統一促進黨
反軍購大聯盟
夏潮聯合會
勞動人權協會
桃竹苗勞工服務中心
女性勞動者權益促進會
人間出版社
辜金良基金會
台灣反帝學生組織
計程車國旗聯隊
漁民勞動人權協會
失業勞工聯盟
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
兩岸漁工協會
溫嶺同鄉會
工農漁反貪腐救民生行動聯盟
勞動前線雜誌
.....

-------------------------
釣魚台居民已經走了很久,不過現在日本人以釣魚台為戶籍的還有一些。

羊已經被成野生了,還造成環保問題。

http://tw.myblog.yahoo.com/issp-maritime/article?mid=513&prev=518&next=494

釣魚台現狀 圖片集5 釣魚島
釣魚島(日本名:魚釣島)是釣魚台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東西長約3.55公里,南北寬約1.33公里,面積約3.82平方公里,島周長約10公里,最高處海拔362公尺,島南側是高約200~250公尺急峻的懸崖。


釣魚島空照圖


釣魚島地形圖


釣魚島空照圖


釣魚島空照圖


遠眺南、北小島


釣魚島南部海岸


島上最高峰


日本青年社建的燈塔


平坦的海岸


島上的野生山羊


日本人鰹節工廠遺址


日本人鰹節工廠遺址(後方為日本青年社建的燈塔)


廢棄的蓄水池

尖閣諸島魚釣島の野生化ヤギ問題関連資料
http://yokohata.sci.u-toyama.ac.jp/SENKAK.html

至於琉球是不是日本的領土,有興趣的中國人,可以去書局買日本地圖,東亞地圖,亞洲地圖,世界地圖,看看上面是不是標示琉球就是日本的領土。

-----------------------------

台灣要佔領釣魚台,要有三步驟。

1. 跟中國宣戰,炸掉中國的春曉油井,不容許中國侵略台灣主權的事實。
2. 跟日本宣戰,驅逐日本巡邏艇,建燈塔蓋房子,學學白礁,找人永久居住。
3. 台灣進入聯合國,確定釣魚台是台灣領土的主權。

台灣,加油!
----------------------------

五二0,日本將釣魚台和竹島列入教科書,韓國激昂氣憤,連總統都出面抗議。中國忙著救災,抓法輪功殺疆獨,假裝沒看到。台灣則是慶祝馬皇登基,理都不理。這就是我開本欄的原因,撞船絕不是我主導。

大陸棚理論,馬英九的論文,是二岸擁有釣魚台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唯一的根據,其他的都是愚民。中日油井合作開發,表示中國已經放棄大陸棚理論,承認日本的中間線,也可以說就是承認釣魚台是日本領土,說它出賣台灣主權也不為過。

伊拉克石油,英美合作開發,伊拉克至少可以收收稅金,插個乾股。釣魚台石油,中日合作開發,台灣什麼都沒有,問題不在釣魚台主權,而是台灣主權,這也是台灣漁權談判談了十六次沒成功的主因,中共是那隻背後的影武者。

中國玩"擱置主權"的詐胡,台灣只剩下"承認主權"的翻桌,怎麼玩,看馬英九的智慧勇氣,統派的良心發現,獨派的面對事實,而不是喊一喊,讓別人爽。
-------------------------

不是自己的東西,如何任由別人拿去,現在只能談如何搶,如何奪,如何利用。
馬英九把國際糾紛,變成意外事故,找保安廳跟船長道歉,當作完美結局,又是一證。
至於釣魚台曾是台北州一事,純屬謊言,早已被拆破。

-------------------
關于钓魚台主權爭端之史實的一封信
丘宏達

附件一: 謝石角先生證詞(證詞原文由郭明山先生提供)
附件二: 日据時期台灣与琉球之新漁場紛爭事件始末(作者郭明山)

敬啟者:

《當代中國研究》總第五十四期(一九九六年第三期)所刊李洪山《中日钓魚列島爭端及擱置淺析》一文中第十一頁第四段稱,“但即使在日据時代,钓魚島同台灣的隶屬關系也曾被日本政府确認。1944年,日本東京法院在裁決台北州与沖绳縣有關尖閣群島(钓魚列島)漁場的爭讼時,判定這些島嶼歸台北州管辖,漁民前往這些島嶼捕魚,需有台北州的野i證。” 這是錯誤的,根本沒有這個判決,日治時代,钓魚各島确是划在琉球范圍。李先生是根据《钓魚台事件真相》(1971:2─3頁)一書而作如上說,但該書這點也是錯誤的,因書中之根据乃一九七一年基隆市漁會理事長謝石角先生所言,但事實上并無謝石角先生證詞第四項所述之事。見所附上資料及本人請郭明山先生查對當時報紙所獲資料之證明。另外所謂慈禧太后將钓魚三島赐予盛宣怀的诏書(1892年)也是有疑問的。以上敬請刊出以供讀者參考。

此致
《當代中國研究》編輯部 丘宏達 上
1996年11月3日
http://www.chinayj.net/StubArticle.asp?issue=970111&total=56
-------------------------

馬英九和國民黨:釣魚台是中華民國的,釣魚台是中國的,主權問題要堅持,要好好研究國際法,大陸棚公約。

許世楷和民進黨:日本稱釣魚台是日本的,台灣稱釣魚台是台灣的,二邊要擱置主權,改善台日關係,好好跟日本談。

周恩來到胡錦濤和共產黨:釣魚台是中國的,但是中日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中國日本已經開始在合作挖油井了。

似乎完全沒矛盾,各取所需,四全其美。
----------------------------

燕子島(彈丸礁),台灣至少放個屁,中國卻無動於衷。

-------------------------


馬來西亞宣示燕子島主權 外交部籲和平解決
2008.08.14 03:37 am

(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十三日電)馬來西亞副首相納吉(Datuk Seri Najib Tun Razak)日前赴南沙群島燕子島,宣示主權。外交部今天重申,中華民國擁有南沙群島主權,並重提「南沙倡議」,主張以環境保護取代主權爭議,籲南海週邊各國優先考慮劃設海洋生態保育區,中華民國願透過協商對話,和平解決南海爭端。

外交部指出,南沙群島包括燕子島一向是屬於中華民國水域;從歷史、地理或國際法,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及附近水域都屬於中華民國固有領土及水域。

中華民國政府呼籲相鄰南海各島礁國家,依據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揭示的原則與精神,應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資源。中華民國政府願透過協商對話,和平解決南海爭端。

外交部表示,政府今年提出「南沙倡議」,主張南海的未來應以環境保護取代主權爭議,以生態持續代替資源掠奪。

外交部認為,南海各國應正視全球暖化及海平面上升對南海島礁永續經營所帶來的威脅,優先考慮將南海劃設成海洋生態保育區,定期開放並邀請國際生態學者及環保團體進行研究,經由二軌管道緩和南海不穩定情勢。

-------------------------

中國跟日本在東海合作開發石油。

中國跟馬來西亞在南海合作開發石油。

只有台灣在那裡鬼喊,

釣魚台是中國的,南沙是中國的,台灣是中國的。

中國,分一點石油渣給台灣吧!
--------------------------

1971年12月25日至28日,全美各地右派人士代表568人在華盛頓舉行了爲期3天的全美中國同學反共愛國會議,以團結旅美中國同學與校友,發揮反共愛國力量,支援並督促中華民國政府推翻中共暴虐政權,建立民主、自由、平等、統一的現代化中國爲宗旨,宣佈成立“全美中國同學反共愛國聯盟”。

為什麼要成立反共愛國聯盟,就要從70年代保釣運動說起,起因是1970年9月10日,美國國務院稱將琉球群島及釣魚台移交日本。

1971年1月29日,約2500名台灣和香港留學生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外,進行了第一次的保釣行動,學生高呼「誓死保衛釣魚台!」從此掀起全世界保釣運動浪潮,但中華民國政府此時仍採不理會態度,導致後來愈演愈烈。


1971年4月9日至12日,約4000多名台灣和香港留學生,分別在舊金山,華盛頓,西雅圖,洛杉磯,芝加哥,休斯頓舉辦保釣示威大遊行,並向台灣大使館和日本大使館抗議。此時台灣的統派、獨派、左派已經開始結合,並和中共有了聯繫,對中華民國已經愈來愈失望。而國民黨的海外黨部組織成員紛紛退出運動,並在校園內採用戴紅帽子、打小報告等方式實行白色恐怖,打擊保釣運動。。


1971年6月11日中華民國外交部正式聲明,開始主張釣魚台為中華民國的領土,當時的政府礙於中美關係,卻也只是發表聲明,並沒有派艦護土等實質上的行動,時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中華民國也沒有對聯合國提出異議。

1971年6月17日,台灣保釣聲浪不斷,在國民黨安排下,由台大主導保釣遊行,並前往美國、日本大使館抗議。這些學生領袖,後來都考取國民黨中山學術獎學金轉赴美國深造,其中包含馬英九。


1971年9月21日,紐約聯合國總部前舉行大遊行,要將中華民國趕出聯合國,留美的台灣學生以五星紅旗開道,後面跟著的是10個人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的牌子,再後面是10面毛澤東畫像招牌。


1971年10月起,中共周恩來多次接見台灣保釣團體,將保釣運動視為台灣的五四運動,並且也理解台獨主張,但也強調中國必將統一。

同時期,有一些主要由台灣本省人組成的組織,不在乎釣魚台主權,只在乎台灣主權,在聯合國及全球與各國官員遊說「一台一中,台灣人民自決」的主張。1971年10月18日聯合國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台獨聯盟發動全球二十多處台灣人,舉行「鎖鍊示威」。10月26日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1971年的保釣運動,卻慢慢演變成台灣追求民主自由運動,尤其在海外受到中共鼓舞更為激烈,已經演變成追求台灣獨立,並且跟主張中國統一的連成一線。國民黨為了反制這股勢力,成立反共愛國聯盟,用來對抗在美國的台灣統派和獨派學生,教授。

1972年5月13日,反共愛國聯盟集結在紐約市華人區,抗議美國政府將釣魚台歸還日本。此時琉球包含釣魚台都已經移交日本,還抗議什麼,抗議牌子還故意寫中文,居然怕老外看的懂。第一波保釣活動正式畫上句點。


反共愛國聯盟在作什麼?事後發現一些寫親共匿名信的,在安娜堡國是大會中高呼“大家該到聯大前示威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有力的,在西雅圖五四討論會上說“爲什麽不向周恩來上書保衛釣魚臺”慷慨發言者,都是反共愛國聯盟成員。此外,更發現了紐約“造反總部”原來設在中國同學會(國民黨組織)之內,而《中央日報》乃是“造反總部”的發言機構。滲透檢舉和搞破壞,最後造成上千名黑名單,不能回到台灣,生活困苦的流落異鄉。

1977年4月25日,monday以標題”U.S. Foreign Students vs. Government Spies”報導美國政府將國民黨的特務學生與伊朗政府的祕密警察組織(SAVAK)以及韓國中央情報局(KCIA)監視學生的行徑視為同樣的行為。也提到1974年國民黨特務學生所使用的小報告表格內容,並說明被打報告的人,護照會被吊扣且家人會被威脅。

monday還報導說,國民黨與其前線組織,特別是「反共愛國聯盟」定期開會決定如何對付異議份子,並加強黨的運作。文中也指出國民黨政府特務前線刊物「波士頓通訊」,如何恐嚇學生或進行人身攻擊。


當年反共愛國聯盟的成員現在好像都不反共了,譬如馬英九、劉兆玄、李慶華、蘇起、張京育、關中、魏鏞、趙少康、郁慕明、胡志強、焦仁和、吳敦義、馮滬祥、....。

1969年至1972年,在台灣是戰後成長的年輕一代,嘻皮和左派思想橫流,世界各國卻已準備放棄中華民國,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成立,刺殺蔣經國,尼克森密訪中國,退出聯合國,大量移民逃亡潮,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要求台灣住民自決,雷震建議宣布成立「中華台灣民主國」,台日斷交,也因如此讓政府推動家庭代工,十大建設,一方面讓台灣人沉迷在經濟建設和少棒,一方面則更加嚴厲控制校園,軍隊和媒體,全面封殺民主運動和台灣本土意識,全面進行"和諧"。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

【引言】
 十二月八日,我和同事高有智以「休耕啟示錄──農地休耕政策的破敗與出路」專題,得到第四屆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這個專題共計六篇,我將依序貼在部落格上,希望能讓更多人關心台灣農業問題與農村困境,並且細細體會台灣農民對於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農地變膿地 台灣瘌痢化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一
Part1:【農地變膿地 台灣瘌痢化】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編者按:
 台灣社會日前掀起《無米樂》觀影熱潮,很多人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深受感動。然後呢?
 《無米樂》尚且有田可耕,許多農民面對的卻是農地慘遭破壞汙染、休耕走向廢耕、全國半數田地停耕,台灣農地只能低吟「無耕樂」的諷刺哀歌。
 為因應加入WTO的挑戰,政府從八十六年起推動休耕政策至今,全國休耕面積已在去年超過種稻面積。但政府只重休耕補貼、不重環境管理的心態,卻已對農村生態文化造成重大後遺症,並嚴重撕裂農民與土地的情感。
  《無米樂》之後,該做的事情還很多。本專題只是一個起點,希望各界能將看完《無米樂》的感動,化為關懷農村、農民與農地的具體行動。

 酷熱難耐的夏日午後,我們在南台灣經過一座又一座「大峽谷」。這些人為造成、規模驚人,深達四、五層樓的超大型坑洞,並非足以留芳百世的自然奇景,而是鐵定遺臭萬年的土地創痛!

 這片位於高雄美濃鎮吉洋里、屏東里港鄉土庫村之間的「大峽谷」區域,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壯觀、遼闊。如果不是身歷其境,目睹這些滿目瘡痍的坑洞及其周遭垃圾廢棄物,很難體會台灣農地因為非法盜採砂石所長期承受的破壞與摧殘。

◎沃土變墳場 埋下更多危機

 由於盜採砂石深達地下二、三十分尺,地下水湧出成為另類湖泊,隨地傾倒的垃圾、廢棄物,任意焚燒的五金、塑膠,都隨著雨水沖刷流入湖區,再滲入地下污染周遭水質。當地數百公頃良田頓成荒野,鄰近土地也嚴重下陷,有些當地人遂稱之為「毒龍潭」。

 砂石業者覬覦這些休耕或廢耕農地已久,隨著農業沒落、土地休耕衝擊農村社會,原本孕育生命的大地搖籃,轉眼間被挖空了。卻埋下更多不可知的危機,最後淪為危害生命的墳場,成為台灣農地永遠的恥辱與傷疤。

 民國八十六年河川禁採砂石後,台灣各處休耕、廢耕農地開始成為盜採陸砂的溫床。砂質良好、位置偏僻的荖濃溪沿岸農地,便成為不肖地主監守自盜、非法業者覬覦下手的目標。高屏地方政府其後嚴格取締,但為時已晚,這些污水惡臭四溢、嚴重破壞環境的「大峽谷」,光是屏東縣政府就曾統計有三百多處。每一個都是人謀不臧、農地哭泣的歷史見証。

 不可思議的是,當地人最近在美濃吉洋地區竟然又發現一些新的坑洞,顯示盜採砂石有死灰復燃跡象。這片土地的苦難,彷彿永無止境。

 既然憤怒生氣,為何不檢舉告發?了解當地生態但不便具名的美濃曾姓農民指出,「曾經有人早上去警察局檢舉,下午就有黑道找上門恐嚇,這樣誰還敢去檢舉?」

 他更強調,只要有人靠近盜採工地圍籬想要一探究竟,就會有「監視哨」疑似黑道份子出來「比出手槍的手勢」,並立即以無線電通知盜採者逃逸,因此難以逮到現行犯。

 簡單幾句話,點出黑道人士介入盜採砂石以億計算的不當暴利。民眾對於農地破壞、公權力不彰的敢怒不敢言,以及「大峽谷」、「毒龍潭」之所以沈淪至今的悲哀。

 同樣的情況,長期在全國各地上演。西部濁水溪、大肚溪、大安溪沿岸不但存在同樣「大峽谷」農村破敗景象,更深陷「一塊農地剝三層皮」的複雜利益糾葛。

 來到中台灣,彰化、雲林過去都以黑道介入盜採砂石聞名,彰化埔心鄉最近再度發現不肖業者開挖農地並傾倒廢土。民進黨立委邱創進在當地召開協調會時,一台滿載營建廢土的砂石車赫然出現。由於司機提不出營建廢棄土証明文件,當場人贓俱獲被縣警局、環保局移送製作筆錄,並處以罰款。

◎一塊地剝三層皮 公權力無奈

 站在埔心這片農地,一位熟知「農地三明治」弊端但不願具名的營建業者說,不肖地主、業者獲取三層暴利的模式是:一、開挖砂石、土方賺第一筆;二、回填垃圾、廢棄物賺第二筆;三、農地表層覆土綠化後,出租出售或抵押貸款賺第三筆。

 除此之外,有的地主因為積欠舊債,乾脆先把農地抵押貸款,再鋌而走險開挖回填;有的地主則鑽漏洞申請轉為養殖漁業,掛羊頭賣狗肉大肆開挖,公權力竟也莫可奈何。

 這位從事合法土方生意的業者嘆口氣說,「非法傾倒中,醫療廢棄物的價格最高,也就是說,對土地愈毒的東西,賣的價錢愈好。」但是,台灣農地就在有毒廢棄物的污染下宣告死亡,不但無法再進行任何耕種,反而成為周遭農家健康的最大威脅。

 繼續上行來到北台灣,桃園龍潭鄉凌雲村的農地污染,已經到了匪夷所思、怵目驚心的程度,過去一年更嚴重影響村民健康。

 凌雲村仰賴的水源地,在一年前遭不肖人士傾倒有害廢棄物,不僅空氣惡臭難當、地下水污濁變黑,周遭稻田成熟不敢收割、小鳥不敢靠近,習慣使用井水的村民更紛紛染上嚴重皮膚病。

 「每天到了晚上,我只能開車載著太太、兒子到別的地方,睡在車上以免吸進骯髒空氣,走不了的人,就只好留在村裡。」自救會會長邱創明回憶起這段歲月,心中滿是辛酸與痛楚。

◎浴火重生 大蘭陽看見奇蹟

 村長李金蘭說,她從沒想過邱創明這樣一個大男人,當環保署副署長蔡丁貴到當地視察時,邱創明竟然忍不住跪下去為全村請命。其後污染場址鋪設不透水布、避免有機氣體揮發,村民的健康情形才逐漸好轉,但仍不知何時才能完成有害廢棄物清理,周遭農地更不知何時才能安心耕種。

 轉到東台灣,我們來到宜蘭員山鄉自然生態農場。很難想像這裡怡人的永續田園生產區、生態水域區,過去竟然是蘭陽溪沿岸盜採砂石的休耕農地,只是這座「大峽谷」幸運起死回生而已。

 身為地主的自然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劉淑惠說,她原本對佃農監守自盜毫不知情,直到有人檢舉佃農開挖盜採後,她雖以原告身分出庭,這塊農地卻已難以復耕。

 劉淑惠後來靈機一動,將這座規模較小的「大峽谷」回填,並買下鄰近農地,才一舉轉型為生態農場。然而,這只是極少數有機會浴火重生案例,絕大多數必須花費天文數字才能回填使用的農地,其實早已直接宣判死亡。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峽谷」、「毒龍潭」都是台灣農村長期為都市服務的苦果。農地被毫無忌憚榨取最終價值,各級政府未見任何回復整治計劃,導致農地陷入萬劫不復。

◎勿辜負農民的深情與奉獻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強調,台灣農村長期支撐經濟與都市發展,農地盜採砂石甚至出現「南砂北運」景象,但都市垃圾及廢棄物卻又回填農地,農村生態污染因而久久無法平復。「還好民進黨政府的南部人工湖計劃無疾而終,否則南台灣農地可能再度面臨另一波破壞浩劫。」

 除了盜採砂石、傾倒垃圾與廢棄土等人為破壞,政府實施休耕政策至今,只重休耕補貼、不重環境管理的心態,更已加速休耕農地的荒廢、農業價值的勢微、農村環境的惡化,以及農業文化的流失。

 《無米樂》傳達的感動是:農民種土地,最後把自己也種了進去,這是農民對於土地的最大深情與奉獻。如果政府休耕政策找不到出路,不但導致農民與土地的徹底分離,更將成為台灣農村與農民的最大悲哀。
 

Part2:【休耕政策捨本逐末 農村慢性自殺】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宜蘭縣冬山鄉太和村的縣道兩旁,這裡曾是蘭陽平原重要米倉之一,此刻正值一期稻作收割時節,夏日豔陽灑落在飽滿的稻穀。

 這片黃金稻穗結滿農人汗水結晶,也結出豐收的喜悅。但金黃稻田景觀中,卻也夾雜種植田菁作物的休耕農田,黃綠交錯,同時浮現農村糾結的情緒,這是休耕政策下的典型農村景象。

◎轉作更賺錢 都不想種稻了

 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政府從民國八十六年推動「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即休耕政策),以達到稻米減產目標。農民若在休耕農田種植田菁、太陽麻等綠肥作物,每公頃農地可領四萬五千元補助,翻耕或轉作其他雜糧作物,也可獲兩萬二千元至三萬四千元。

 在政府政策鼓舞下,台灣休耕與轉作面積逐年增加,從民國八十六年的十四萬多公頃增加到民國九十三年的廿八萬多公頃,種稻面積相對也從卅六萬多公頃減少到廿三萬多公頃,去年更是首度休耕面積超過種稻面積。

 休耕政策雖然成功縮減稻米產量,試圖避免穀賤傷農。然而,不少農民更擔心,這帖藥可能成為毒藥,導致農村的慢性自殺,也加速農業文化的流失!

 「宜蘭早就沒有二期作的稻田了!」當地一位農戶搖頭慨嘆說。休耕政策影響宜蘭傳統的稻作產業結構,三星地區還出現「賭蔥熱潮」,尤其日前中南部水患後,蔥價攀升至一斤兩百多元,今年只要押中種蔥,種一甲地的收入就足足可以買到一甲土地。「種稻是為了種蔥!」三星農會推廣股長段蓬福說,如果不是為了轉作及涵養地力,許多稻農都不想種稻了。

◎稻米產業斷鍊 周邊文化凋零

 稻米農業的勢微,受創不只是個別稻農,連帶影響卻是整體的周邊產業,包括育苗、代耕、肥料農藥與乾燥烘穀等業者,這些都是依賴稻田維生。

  「稻米產業是條長鍊,土地休耕了,上下游的農作文化與技術就斷掉了!」宜蘭縣水稻育苗中心改良協進會總幹事陳章楠強調,休耕已全面衝擊龐雜的農村作業系統。

 陳章楠說,未實施休耕政策前,他育苗的面積多達七百甲,目前只剩四百多甲,因為只剩一期作;割稻機在宜蘭一年也只有啟用廿五天,其他三四○天都是在保養,許多稻米周邊產業早就沒落了。

 「田菁可以短期讓土地休養生息,長久下來,卻只會造成農村永遠的停頓!」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指出,種植綠肥作物不像種稻,需要繁複的農業技術與經驗,這是台灣農村文化與知識的資產,田菁文化根本不可能取代豐富的稻作文化。

 代耕與育苗的農業大隊逐漸瓦解,就連依附農田耕作的灌溉水圳文化也凋零。桃園地區昔日星羅棋布的埤塘,曾經是當地農民的特殊農耕灌溉方式,但近年來休耕農田增加,許多埤塘遭到回填利用或出售,除了危及其中水生植物,桃園特殊的埤塘景觀與文化也漸漸走入回憶。

 在台灣的另一側,台東成功鎮的重安部落世居阿美族人,傳統稻作社會發揮原住民互助精神,只要豪雨或颱風過後,大水一旦沖壞水圳,部落就會立即廣播號召全村人力到山邊水源地協力共修水圳。

◎年輕人出走 老農愈來愈辛苦

 但休耕政策改變了部落景象,重安部落六、七十公頃農田只剩五、六公頃還在耕作,年輕人紛紛出走,只剩老農守護水圳。農戶曾聖益感嘆地說,老人家愈來愈辛苦了。

 《無米樂》描繪的「末代老農」心情,全台各地都在真實上演。彰化稻農莊典男雖然兒女事業有成,有的當醫生,也有任職高科技業界工程師或老師,兒女屢勸他休耕在家養老,莊典男還是堅持耕田,除了對於土地情感,也是農村生活習性。

 莊典男說,在農村,如果可以耕作卻不下田,是會被人家指責痛罵懶惰的,「除非已經老到走不動,否則只要你的農田長雜草,就是對不起祖先。」

◎休耕未涵養 反而破壞地力

 更重要的是,休耕田地種植田菁等綠肥作物後,很容易出現病蟲害、福壽螺及老鼠,常常侵入及危害鄰近田地,農村對此大感困擾,怨言四起。

 即使農委會屢次宣導加強田間管理,避免使用農藥,不過,還是有農民為此噴灑除草劑,避免遭到鄰人指責。環保團體因而指責,休耕原本是要涵養地力,最後卻成為破壞土地的幫凶!

 台灣原有七成以上水生植物可從田裏發現,環保團體也擔心,若長期未翻動土壤,甚至忽略水田的生態價值,弱勢草種便會被強勢的禾本科植物所覆蓋,像澤瀉、槐葉蘋等水生植物都會出現生存危機。

 休耕政策除了與傳統農村文化格格不入,近來也出現「休耕老鼠」的投機歪風,硬是搶搭政府照顧農民的順風車,偷偷地就將全民的納稅錢中飽私囊。

◎哄抬田租 想耕作租不到地

 根據宜蘭農民描述,近年來不少炒作土地的投機客,紛紛在員林鄉、冬山鄉等地購置農地,甚至利用興建農舍名義,卻蓋起歐式別墅,其餘農地就作為申請休耕補助,「真正的農民捨不得放棄耕作,休耕補助反而都進了土地炒作者的口袋。」

 此外,休耕補助的每公頃四萬五千元,雖然當初美意是提供農民減產稻米誘因,無形間竟也成為農村社會的地租標準,增加農業成本,不少返鄉青年已出現「想耕作卻租不到地」的窘境。

 高雄美濃有機耕作隊去年租地時,就發現租金高於休耕補助。美濃木瓜今年首度外銷日本,木瓜班班長黃廷生驕傲之餘亦憂心表示,租地成本過高,恐將影響未來擴大經營的可能性。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溫仲良指出,由於農地高度零碎化,美濃地區農民每人平均擁有三分地以下的比例超過八成,休耕補助無形中僵化地租價格,不但不利於農業轉型或擴大農業經營,甚至只會擴大貧富差距。

 三星農會總幹事林順發強調,政府一方面推動休耕減量,一方面卻又不斷保價收購,甚至擴大餘糧收購。現在一甲地稻產與收購的量都快打平了,無異保障農民生產,也出現政策矛盾。

◎土地滋養人 人卻出賣土地

 雲林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分析指出,有競爭力的土地一旦休耕,不僅豢養農民懶惰習性,也留不住年輕人,農民未來很難再重回田地。當前僵化的休耕政策,讓有心耕作的農戶或農會永遠只能與休耕補助拔河,農業未來轉型勢必更加困難。

 「休耕政策是最廉價、最偷懶的政府收購手段!」吳東傑說,面對WTO衝擊,政府不能只是花納稅人的錢來補貼農民打發了事,立法院每年還上演不斷「加碼」(提高休耕補助或收購價格)的戲碼,這樣只會降低農業的競爭力,斷送農業命脈。「土地死了,文化也死了,靠土地滋養的人們就會離開土地,甚至出賣土地,難道農村不會陷入破敗?」

 休耕政策雖達到稻米減量目的,但農民一旦失去自信、不再復耕,農民技術與農業文化也將無以為繼。撕裂農民與土地情感的休耕政策,已到了必須全盤檢討的關鍵時刻。

(原刊於2005.07.10中國時報三版)

---------------------------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二
【忘掉蹂躪 荒地耕出希望】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土地長期休耕,雖然休掉農村生態文化與周邊產業生機,卻沒有休掉台灣農民的夢想與希望!

 不論是自力救濟轉型為生態農場、有機耕作,或是接受輔導轉種景觀作物、能源作物,在休耕政策下奄奄一息的台灣農村,農民正默默尋求各種可能的出路,儘管這些出路的成敗猶在未定之天。

 「休耕土地也可以打造夢想!」宜蘭退休老師劉淑惠守著一塊田園,這裡曾經是慘遭盜採砂石的荒蕪農地,如今卻意外成為有機耕作的夢田。

 宜蘭員山鄉的自然農場,一潭美麗的生態池長了各種水生植物,步道鋪上蘭陽溪的鵝卵石,小朋友趴在淺灘區摸蛤仔,嘻笑聲不斷。劉淑惠在生態池旁拿出一張又一張的舊照片,今昔對照,令人對這塊土地起死回生的過程感觸良深。

◎一畝夢田 打造生態農場

 十年前,父親分給劉淑惠一塊祖產地,這塊地向來都是由母親收地租,除了拿到一紙權狀,劉淑惠不曾到過自己的田地;但事隔兩年,她的田地卻無聲無息被佃農盜賣砂石,等到法院找上她,她才知道自己成為無辜受害者。

 劉淑惠說,當時被盜挖的面積足足就有一個游泳池大,前後還動用超過兩百台車次的砂石車載運,雖然最後花了廿幾萬元回填,但由於盜挖過深,這塊土地早已無法耕作,處處是湧泉,即使轉手承租他人也難以再利用。

 長期推動廚餘堆肥環保再利用的劉淑惠,去年心血來潮買下鄰近農地,一舉將這片荒土轉型為生態農場,被開挖的大洞索性就打造成「生態池」,湧泉處處也順勢改造成親水空間,提供兒童戲水淺灘,並種植有機作物與香料藥草。

 劉淑惠不相信台灣農業沒有希望,也不願自己的土地從休耕變廢耕,她從有機耕作找到一片希望。生態農場雖然經營只有一年多,高價有機蔬菜已同時銷往台北與高雄等地,單單生菜萵苣一公斤即可賣到一百多元,參觀農場的人潮最多一天就有三、四百人,年收入超過兩百萬元,還足可雇用十個員工。

 分散在台灣各地的無名小農,正以各種努力開啟休耕土地的希望。同樣地,農委會也在找尋新方向。

 農委會從民國九十一年起推動休耕土地改種景觀作物,包括向日葵、大波斯菊等,短短三年內,從七縣十一鄉鎮擴及到十二縣廿五鄉鎮,面積也從兩百公頃暴增到三千四百公頃,一時蔚為風潮。

◎景觀作物 有人樂有人憂

 這股景觀作物熱潮看似樂觀,不少關心農業發展的社區營造團體卻態度保留。社造團體認為,景觀作物雖然可以美化農村,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必須結合農村產業文化,透過社區營造力量才能發揮價值。

 今年美濃地區曾舉辦波斯菊花季,雖然吸引大批人潮,活動也辦得熱熱鬧鬧,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溫仲良卻認為,農村展現的美觀,不應該只是表面花花草草的美,而應該深植於產業的文化特色與永續發展。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也強調,農業景觀無法取代農業產業,休耕土地種植景觀作物,並無法解決當前農業沒落與農村破敗,挽救農村的根本作法,還是得回到強化農業產業做起。

◎再生能源 種大豆煉柴油

 除了景觀作物,農委會今年更嘗試將休耕政策結合能源開發,試圖搭上發展再生能源的國際潮流,首度在全國北、中、南三區擇地共九十公頃試種能源作物,其中宜蘭三星、雲林古坑與台南學甲各有卅公頃休耕土地,種植大豆、油菜與向日葵等油料植物,以提煉生質柴油。

 台南學甲地區卅公頃休耕土地,經過六月豪雨,正在準備播種,學甲農會早已分區規畫好,從外而裡,種植油菜、向日葵、大豆,讓兼具景觀的油菜花與向日葵能夠打前陣。學甲長期飽受人口外流之苦,農民都在期待,除了美化景觀,能源作物真能為學甲鎮農地找到一線生機。

 老天爺對學甲農民並不公平,緊鄰北門鄉靠近海濱,學甲農地向來都不肥沃,鹽分高,灌溉水又少,旱田只能種植高粱或玉米等雜糧作物。儘管如此,學甲農民卻發揮韌性,早在民國八十一年就從貧瘠土地上找到「集團耕作」模式。

◎試種新作物 學甲人願賭

 學甲農會從最初兩公頃示範地,突破農民保土為重的心防,最後找到一百多公頃農田,約有一千兩百多個農民共同加入,透過擴大面積與機械化耕作雜糧作物來降低生產成本,使得每單位成本減少超過兩成,並提高單位產量達三、四成,這是當年台灣農業引以為傲的成功經驗。

 然而,學甲鎮的高粱田仰賴政府保價收購,加入WTO後卻愈來愈沒有保障。即使農民勤奮,但近年來氣候變遷,每次剛要收穫高粱時,偏偏都遇上梅雨季,農民個個叫苦連天,原本一千四百多公頃的高粱田,現在只剩下不到一公頃,通通都改種綠肥作物,少數的高粱田,明年也打算休耕了。

 因此,在聽到農委會將試種能源作物,學甲農民一口就答應要嘗試。他們看見的,無非是希望能源作物成為未來趨勢,不要讓土地只是種綠肥,而能結合當地耕作雜糧作物的寶貴經驗。

 「過去耕田老是賭天氣,現在換作能源作物,我們還是得賭!」學甲農會供銷部主任李明席說,能源作物是未來趨勢,當地農民希望能搭上這班希望列車。

 然而,宜蘭三星地區卻不看好能源作物。宜蘭過去沒有機械化耕作雜糧作物的經驗,播種施肥時,還得遠從台南學甲調集耕耘機。今年首度試種能源作物,雖然期待能開創新路,但這樣的大膽嘗試,宜蘭農民卻是冷眼以待,因為當地曾嘗試種植向日葵造景,最後卻以失敗收場。

 宜蘭縣水稻育苗中心技術改良協進會總幹事陳章楠分析,宜蘭氣候根本不適合油菜、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生產,宜蘭九月就刮起東北季風,全年雨水又多,不像中南部較有種植條件,「過去每年也都有種向日葵,還不是稀稀落落,這是行不通的路啦!」

◎種甘蔗煉酒精 應可一試

 除此之外,學者專家也對農委會此項政策內容提出質疑。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指出,能源作物除了生質柴油作物,還有酒精燃料作物,台灣過去有豐富的種植甘蔗與甘藷的經驗,這些都可以提煉酒精汽油。農委會應該配合本土農業特色,結合台糖廣大的蔗田,何必一定要獨鍾大豆等作物?

 以巴西為例,巴西是全世界生產酒精最多的國家,兩千年時,全年度約生產一六一億公升的酒精工作燃料,供給四百廿萬輛車使用,每天可減少使用石油廿萬桶,再生能源比例達一六%,並提供一百多萬個工作機會。郭華仁因而強調,台灣應該善用過去龐大的蔗作經驗,再順勢轉型發展再生能源。

 農委會目前仍在試作能源作物的評估階段,因為台灣農業生產成本高,農試所初步估算,利用這三種油料作物製造的生質柴油,每公升成本高達五十元以上,較市售柴油貴了一倍以上;不過,農試所仍深具信心,除了研究農作與加工技術,更希望降低成本,未來油價上漲時,生質能源就會更具競爭力。

 面對農民與學者的質疑,農試所所長林俊義說,除了油料作物,農委會也正在實驗甘蔗、甘藷與甜高粱等作物提煉酒精,不過,相關末端技術仍有待克服,但他相信休耕土地發展能源作物的方向,將會是未來的趨勢。

 不論樂觀或悲觀,台灣農民都期待在休耕土地上種出新希望,這條路雖然漫長而辛苦,但對於已無退路的農民來說,這條路卻是保住農業命脈與農村文化的必經旅程。

(刊於2005.07.11中國時報八版)

-----------------------------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三
【代耕救荒地 打造外銷三寶】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南台灣豔陽下,來自各地的農會人士、大學師生,陸續來到雲林縣斗南農會「取經」。斗南農會在休耕困境中創意突圍的故事,不但為嘉南平原注入新的活水源頭,更已成為各地農會學習效仿的典範。

 「明明還可以耕種的田地,怎能讓它從休耕走向荒廢?」在內心深處呼喊下,斗南農會總幹事張有擇拒絕對休耕政策照單全收,他從日本「農地銀行」新觀念汲取養分,在三年前推動由農會出面承租農民土地,並成立代耕中心進行休耕土地集團耕作。

◎高價租地 建立南部代耕王國

 不過,農民既然可以坐領政府休耕補助,何必還要把土地交給農會代耕?張有擇坦承,目前台灣農業生產成本過高,除非農地承租業者有把握獲利超過政府休耕補助,否則沒有人願意承租休耕土地。

 為了突圍而出,斗南農會決定提高「誘因」。在政府休耕政策下,農民只要在兩期休耕期間種植綠肥作物,每公頃農田一年可以申請九萬元休耕補助;斗南農會則予以「加碼」,只要交由農會委託代耕,農民一年可獲得十萬元租金,而且還不必付出種苗、整地等費用,頂多只要負責巡水圳等例行工作。

 在這項高於政府休耕補助的誘因下,斗南農會更加入彈性設計,每年六、九月開放農民登記,讓農民可以自由選擇委託代耕一年或一期稻作;若在二期稻作期間,農會提供的一分地租金更高達六千元,遠高於政府提供的四千五百元。

 斗南農會的創意與用心,慢慢化解了農民的疑慮。從三年前的小面積代耕,到目前已經代耕超過一百四十公頃,農民契作範圍更橫跨到同縣的台西、元長及嘉義六腳、台南將軍等地,逐步建立起南台灣代耕王國。

 值得一提的是,台南縣政府在民國九十二年也曾推動「休耕農地銀行」,希望結合農會、專業農作組織,透過政府提供五萬元地租、承租土地的企業另外提供四萬元地租,農民就可實得九萬元,遠比當時休耕補助還多出兩萬兩千元,藉此創造「雙贏」局面。

 但此項立意良好的規畫,始終沒有案件成交。除因為違背稻米減量目標,難獲中央支持,再加上農民提供土地規模過小,也無法獲得企業青睞,只留下相關網站而已。

◎牛蒡馬鈴薯胡蘿蔔 成功外銷

 其實,斗南農會能夠成功承租土地與代耕,更重要的是打造出台灣農業外銷願景。

 為了在休耕政策下找出路,張有擇曾經率領農會員工前往日本考察,因此發現胡蘿蔔、牛蒡是具有外銷潛力的農產品,再加上斗南的馬鈴薯,逐漸打造牛蒡、馬鈴薯、胡蘿蔔為「斗南農會三寶」。

 張有擇說,台灣胡蘿蔔外銷日本,最大的優勢是在產期差異。日本胡蘿蔔每年二月至三月間總會缺貨,中國大陸雖也生產胡蘿蔔,但因緯度與日本相似,產期重疊,台灣胡蘿蔔此時正可大舉進攻日本市場。但台灣外銷胡蘿蔔卻不到日本整體進口的五%,顯示台灣外銷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配合日本市場口味,斗南農會還以調整播種株距的耕作方式,生產較小於國內市場的胡蘿蔔尺寸。透過現代農耕技術,斗南農會打造「胡蘿蔔生產專區」,終於成功打入日本市場,並將牛蒡外銷香港與日本等地。

 負責代耕業務的斗南農會技師蔡永福指出,農會代耕中心還培養一支八人的工作大隊,除了負責耕作,為避免外來污染破壞,工作大隊更主動巡視農田環境,與農民共同建構「農村巡護隊」。

 斗南農會並推動生產履歷計畫,從生產、田間管理到品選包裝,一律採用現代化經營與嚴格品管,同時應用個人數位助理器(PDA)、田間監測器與監視器等現代資訊通信技術,連接衛星定位,藉此掌握生產安全環境與農作資訊。「斗南農田都有監視器,農民還將配備PDA」已是農會自傲的田間管理目標。

 由於農會的創意觀念與積極作為,不少卅歲以下的年輕人回流、投入農會工作。每到中午休息時間,農會代耕大隊總是看不到人,「他們不是去休息,而是抱著一堆資料與公事包,挨家挨戶勤跑農戶,跟農民面對面推廣承租休耕地的業務」,蔡永福如此形容這群「現代農會業務員」。

◎中深耕突破傳統 土壤更肥沃

 除了重視田間管理與農民溝通,斗南農會更採取「中深耕」的農作方式。一般農民通常只有淺耕,也就是在十五至十八公分的表土作業,但為了改善土質,突破地下水層涵養豐富水源,斗南農會利用廿至卅公分的中深耕方法,讓土壤更加肥沃。這種「不惜成本」的農作方式,單單整地就多了兩倍成本,一甲地就要花上一萬多元整地。

 「農會要當火車頭,農民才會有希望!」斗南農戶張有利說。農民性格保守,往往不敢冒險突破慣有農作方式,中深耕的方式雖然有利土地永續經營,但即使宣導再久,卻因為成本較高,很難說服農民跟進,斗南農會的代耕大隊則終於突破這項瓶頸。

 「休耕一步錯,便會步步錯,久而久之,就是走向廢耕,後悔也來不及了」蔡永福感嘆表示,許多土地美其名休耕涵養地力,但都疏於管理,早已經荒廢多時,農會就算要承租,還得付出多一倍的成本與精神整理,因此斗南農會只承租休耕一、兩年內的土地,這樣的土地才有競爭力。

◎富里與美濃創意 皆成為典範

 除了斗南農會,還有不少農會努力在休耕政策下突圍而出。

 去年底,在富里農會帶動下,花蓮縣富里鄉成功外銷十八公噸的「台灣富麗米」到日本,連最挑剔的日本客戶也供不應求,這也是民國六十年日本停止採購台灣米之後,台灣米首度重回睽違卅三年的日本市場。富里地區農田即使輪到重點休耕區,也不願意加入政府休耕計畫。

 美濃地區向來都是高雄大米倉,雖然是米的故鄉,卻始終沒有打出名號,甚至還曾發現廠商大量收購美濃米,再打著池上米名號高價賣出的令人痛心景象。

 這樣的刺激催生「美農米」,美濃農會近來推廣「美農米」品牌,逐漸打出市場名聲。去年的良質米比賽還曾勇奪第二名,也讓農民種出希望。今年更尋求「農工異盟結合」,首度與中華電信工會合作,推銷工會員工團購,同時推廣農業體驗之旅。

 美濃農會更發揮巧思,推出全台灣第一本「米存摺」。農民只要繳交一百公斤的稻穀,扣除脫穀、脫糠、選別等損失,就可以在農會各分部領回六十五公斤的白米,農會的乾燥與冷藏設備可以提供農民更新鮮好吃的米。美濃農會理事長朱信強說,農民是第一線的生產者,應該要吃好米,「農民生產的好東西都外銷到都市,自己卻享受不到,那有這種道理?」只有多肯定農民,才能帶給農業信心。

 全國各地有心付出的農會,已在休耕困境中走出一條希望之路,相對於農民與農會的努力,全盤檢討休耕政策實已成為政府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刊於2005.07.12中國時報七版)
-------------------------------------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四

Part1:【農家不賣地 留子孫好山水】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在休耕農地淪為投機客炒作牟利的年代,真的會有農家笨到集體簽署「不賣地協議」,自綁手腳將土地商機往外推,只為留給後代子孫一片好山好水?

苗栗大湖鄉芎蕉坑的十位農家,在民國八十六年簽下一紙協議堅持不賣地,這項特立獨行的創舉,當時還曾引起騷動。

但之後呢?這些農家是否堅持承諾?他們如何抗拒誘惑?他們的子女能不能諒解?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土地的情感有沒有改變?這一連串疑問,其實才是簽署不賣地協議後真正的挑戰。

◎客家山村芎蕉坑 自然好風光

從中山高速公路下公館交流道,轉接東西向快速道路通過汶水隧道,沿途山嵐清幽嬝繞,自然風光秀緻美麗,彎進大型車輛無法進入的山間小路後,更加令人心曠神怡。

由於農村產業快速沒落,又無法搭上大湖草苺熱潮,這個美麗客家山村的居民不斷外移,從十幾年前尚有百餘戶人家,到後來僅剩二十多戶,而且大多數為老年人,但他們仍保有客家人勤勞作息、節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八年前,苗栗客家文史工作者黃鼎松等人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來自台北都會區的女畫家李平,因緣巧合來到芎蕉坑,發現這個可以隱居畫畫的世外桃源,立即買下四公頃田園房舍搬來定居。

外省第二代、一句客家話都不會說的李平,剛開始自然引起芎蕉坑農家的好奇猜疑,但她挽起袖子下田耕作、熱情招呼聊天,很快就化解了老人家的疑慮。

決心以此地為家的李平,更拉著鄰居去報名「社區總體營造研習營」,接著在聯合工商講師王本壯協助下推動「我家住在芎蕉坑」活動,並發動當地農民簽署不賣地契約。

◎首創不賣地協議 十農戶簽署

「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因為大家都不希望這一片好山好水被破壞,所以很快得到十戶農家支持,反而是不住在這裡的親友有很多意見,農家還得去說服親友們」,李平與簽署協議的農家古政業、林珠京述說當初過程時,眼裡仍然閃耀著快樂喜悅的光芒。

這份台灣首創的「不賣地協議書」開宗明義強調:近年來因工商業發達,財團、商人對土地的炒作,以及濫墾、濫建等不法行為,對於自然景觀、水土保持的破壞日益嚴重。為保護珍貴自然生態環境,並有計畫適度開發地方資源,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簽約農家共同約定,「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不得出售自家土地」。

不僅如此,這份協議書更規定,如果簽約農家違背承諾賣地,應支付出售價金之二分之一做為違約金;若農家未依社區規畫而濫墾亂建,亦應支付名下所有土地公告價款五分之三做為違約金。

這份不賣地協議雖然只獲十戶農家支持,但芎蕉坑三百公頃土地中,只有六十公頃為私人擁有,這十戶農家的四十三公頃已佔私人土地七成。

簽約儀式舉行時,農家特別邀請當時的省長宋楚瑜、文建會主委林澄枝等官員見證。但典禮上最令人動容的畫面,是簽約農家古政業簡短而發人深省的話語:「我只希望美美的山、好好的水可以保留下去,留一塊土地給我們的子孫」。

儘管如此,鄉公所對農家的決心仍持懷疑態度。當時鄉公所民政課長就質疑,土地畢竟是農家脫困的最重要資產,「萬一農家生活不下去了,怎麼辦?」

◎一紙約定守八年 破外界疑問

八年之後,芎蕉坑農家還是活得快樂自在,他們用具體行動回答了外界的疑問。

「曾經有財團打算在這裡蓋健康中心」,古政業、林珠京透露,農家確實面臨生活壓力與賣地誘惑,「但我們懂得滿足,生活要求不高,既然愛這片土地,就應該守住這片土地」,至今沒有一戶農家違背承諾出售土地。

即使物質生活沒有明顯改善,八年來,竟有當初未參與的農家希望簽署「不賣地協議」,當地已有八個農家修建新房舍,年輕人也逐漸回流,顯示芎蕉坑居民對於未來仍然有願景、有信心。

◎休閒農業新商機 年輕人回流

「年輕人願意回來芎蕉坑,除了因為快速道路興建後,比以前容易找到工作;也因為這裡保存了好山好水,是很好的居住生活環境」,目前是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協同主持人的王本壯如此分析。

林珠京、古政業也感嘆表示,老人家所求不多,無非是希望一家三代可以住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顧、噓寒問暖,「不賣地讓我們可以三代同堂,這是用再多錢也買不到的收穫」。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九二一地震,無數颱風,還是七二水災,芎蕉坑山坡地生態依然完整無缺。既沒有土石流,大風大雨也沒有帶來任何災害,這裡的原生樹木與多樣生物依舊活躍」,李平的口氣滿是驕傲。

李平夫婦將原有房舍改成民宿,並且經營社區聚會中心、個人畫室、休閒農場合而為一的「天恩農莊」,提供遊客體驗藝文田園、自然生態之旅。

今昔對照,王本壯說,「幸好政府承諾的補助沒有全部進來,否則難保不會增加財團進駐誘因而破壞這片好山好水」。他強調,芎蕉坑農家推展休閒農業是可行的方向,「原本他們的生活,就是可以賺錢的生活,雖然不可能賺大錢,但對後代子孫來說,能在很棒的地方健康成長是最重要的事」。

八年過去了,李平的畫作早已充滿自然生態與農家生活,王本壯也從未婚到孩子長大,唯一沒變的,是芎蕉坑農家熱愛土地、知足常樂的生活哲學。每年四月底芎蕉坑夜晚的螢火蟲滿天飛舞,象徵大自然留給這群不賣地農家的美好恩寵與禮物。

Part2:【休耕演唱會 另類文化反思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報導

 涼風徐徐的夏日夜晚,金曲獎得主「生祥與瓦窯坑3」走進桃園中壢休耕田間,在舞台上唱起客家歌謠與各類曲目,在地的「白沙岬走唱團」則穿插創作歌曲與台語老歌……

 這是台灣首見的「休耕演唱會」場景,也是文化工作者對於休耕進行的另類反思。

 為何要舉辦休耕演唱會?主辦者兼主持人、全家就住在田邊屋舍的「搖籃工作室」負責人曾年有,先說了兩段故事。

 第一個故事,四十四歲、曾在廣告界任職的曾年有返鄉投入客家文化工作後發現,「我家門前的別人田地原本種稻,兩個孩子在田間得到最棒的自然生態教育,但這片土地休耕後卻逐漸荒廢,我們完全無能為力」。

 第二個故事,曾年有聽到老農父子的對話,老農:「這塊地水泥打下去,以後怎麼再耕種?」兒子馬上回應:「嘜憨呀,水泥打下去變成高爾夫練習場,一年收入就可以扺得上你耕種十年甚至一百年」,他聽了之後感慨萬千。

 因此,曾年有決定舉辦別開生面的休耕演唱會。「農民沒有條件對抗休耕政策,我們就在田中舉辦音樂會,用這種文化方式表達農民面對休耕的苦悶,希望大家聽完音樂後,能夠想想WTO、休耕這些事情」

 六月十九日,曾年有與附近農家在下午先進行社區擺攤、跳蚤市場等暖身工作,原本擔心乏人問津的美濃有機米,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到了晚間,「台地戀歌之休耕演唱會」正式登場,農民與文化工作者沿著田間小路來到舞台前欣賞演出。

 就在休耕田地中,「生祥與瓦窯坑3」主唱林生祥呼籲台下聽眾,可以多關注前一陣子發生的「白米炸彈客事件」,多想想楊儒門與農村的處境,以及背後深層的台灣農業問題……

 沒有直接尖銳的批判,也沒有激情嘶吼的吶喊,休耕演唱會留下的,是另一種透過音符表達的文化反思與土地情感,在夏日晚風的休耕田中慢慢擴散開來。

(刊於2005.07.13中國時報七版)
----------------------------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五
【環境補貼 農地找到春天】


 高有智、何榮幸/巡迴採訪

 同樣面臨加入WTO挑戰,台灣的休耕政策只重「休耕補貼」,卻忽視更重要的環境管理,農村文化景觀就這樣逐漸凋零;歐洲國家的休耕政策則強調「環境補貼」,凡是有利於環境生態就可領取補助。如何呼應世界趨勢與進步觀念,已是當前檢討休耕政策重要方向。

 「休耕政策已經休過頭,再不調整就來不及了!」長期研究國內稻米產業政策的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教授吳明敏說,休耕政策從一九九七年實施至今,去年休耕面積首度超過耕作面積。吳明敏大膽預言,休耕政策若不急踩煞車調整,等到年底WTO杜巴回合在香港談判後,將會更進一步推動農產貿易自由化,包括限制農產品的補貼等措施,台灣休耕面積將會超過卅萬公頃,到時候全台灣會有將近七成稻田都在休耕,只剩三成在耕作。

◎呼應世界趨勢 檢討休耕政策

 面對愈來愈嚴峻的考驗,台灣休耕政策應該如何調整,才能兼顧稻米減量與環境保護,避免長期休耕淪為廢耕,並讓農村生態得以永續發展?

 長期關心農業發展的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提出「環境補貼」概念。他指出,農業問題就是農地如何利用的問題,台灣的農業生產成本高,因此長期推動生產補貼政策,但加入WTO後,「農業生產補貼時代已經過去了,必須轉變為環境管理新思維」。「除了生產安全、具競爭力的農產品,未來只要發展環境正面價值,維護優良農村與農業環境,都應該是值得政府補助鼓勵的土地價值」,郭華仁說,這項進步觀念符合WTO「綠色措施」規範,增加相關補助並不會違背貿易承諾。

◎只要友善環境 政府都應鼓勵

 其實,歐洲國家十餘年來,早就逐漸由生產補貼轉變成環境補貼,就連農地養雜草都可請領補助。

 郭華仁指出,德國擔心若農地長期任意使用除草劑,將使得雜草種類變少,連帶影響草食性昆蟲的存活,因此德國政府的作法是,農地若採取有機農作方式、提高雜草種類數目,農民就可獲得額外補貼,若能出現稀有或瀕臨滅絕的本土性雜草,補助就會更多。「只要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能夠正面維護環境價值,就值得國家政策鼓勵!」

 不僅德國重視雜草多樣性,英國甚至鼓勵在農地上種植鳥食作物,農民也可以養鳥,以豐富鳥類多樣性。郭華仁說,英國政府每甲土地每年約補助兩萬五千元,撒播向日葵、小米、高梁等種子提供鳥食,除了提供賞鳥人士欣賞,多樣的鳥類也可以促進生態平衡,防止害蟲過度繁殖。

 更重要的是,英國從一九九六年就推動「鄉村發展方案」,政府提供經費讓農民以及相關人員從事有利於環境的管理工作,成功扭轉了農地只能農作生產的思維。以「守護田莊計畫」為例,英國政府的休耕補助項目竟高達一百四十種,包括耕地若復建成為草原、農地開發成自然步道、種植田籬、溝渠復建等,希望能夠維持農村自然景觀與多樣性、保護古蹟與歷史地點、並增進田莊休閒娛樂機會。在英國政府與歐盟共同負擔經費下,預算由一九九三年的新台幣六億三千元增加到二○○六年的六十一億元,足見英國對於環境補貼的重視。

◎適地適用調整 休耕不變廢耕

 值得一提的是,「守護田莊計畫」也鼓勵農民保留田邊空間,種植適合昆蟲鳥類的草相,不但可以培養害蟲天敵,又能做為緩衝帶,減少肥料農藥流入水溝。英國政府還補助休耕農地種植原生種野花,可收美化景觀與增加生物多樣性的功效。

 此外,鄉村文化遺產的維護,也在「守護田莊計畫」之內。例如不同地區的傳統田埂石牆,其實都兼具景觀、生態以及人文價值,其復建每一百公尺最高可補助近新台幣八千元。英國近年來也推動能源作物計畫,每年每公頃補助約四萬五千元,鼓勵農民種植芒草或者柳樹。除了補助作物,英國政府更鼓勵非營利組織推動生態平衡,補助金額甚至高達計畫預算的一半。英國部分保育與農業團體成為政府推動「環境補貼」政策的最好幫手。

 郭華仁分析指出,台灣農村發展已經讓農村景觀零碎化,甚至是破碎化,如果能夠透過環境補貼進步概念,或許可以找回農村完整的美麗風貌。

 吳明敏則呼籲,政府應儘速對全國耕地進行水源和土壤檢測,對於不適種稻地區,應該輔導休耕轉作能源與景觀作物,甚至釋出農地;但休耕政策不能僵化,深具競爭力的花東及濁水溪上游農地,若加入休耕只會降低國內稻米競爭力,因此休耕政策應該彈性調整為「適地適用」。

◎對地直接補貼 降低財政負擔

 除了呼應「環境補貼」進步觀念,吳明敏也主張整合「休耕補助」與「保價價差補貼」,完全採取「對地直接補貼」,除了可以保障稻農所得水準,並可降低國家未來長期財政負擔。

 根據吳明敏的計算,目前政府每年支出休耕補助約一百億元,此項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至於保價價差補貼,包括保價、輔導與餘糧收購、存量管理費等,每年也約支出一百零八億元,總計共約兩百零八億元。

 如果整合兩種補貼後採取對地補貼,政府一年只要提供兩百億元經費,依照目前四十七萬七千公頃的稻田面積計算,每年每公頃田地可以獲得四萬兩千元的直接補助,其中包括兩萬七千元的基礎給付,以及一萬五千元的水資源給付。由於水資源給付符合WTO規範的綠色措施,包括地下水補助給付、農田蓄水功能給付與維護景觀給付等三項,因此可以增加稻農所得。

 吳明敏強調,農民有了四萬多元的基礎給付後,台灣稻米生產則由市場決定,政府可以輔導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稻米產業,不必老是保價收購,變相鼓勵農民生產。不過,未來政府對地給付的兩百億元,應該逐年檢討調降,以減輕來自非稻農和非農業部門低所得族群的不公平負擔。

 儘管檢討休耕政策已是當務之急,吳明敏仍憂心政治會凌駕專業。他強調,「如果這一兩年休耕政策沒有調整,等到二○○七年,台灣又陷入總統大選狂熱,就絕對不可能調整了,因為卅萬戶稻農都是重要選票,沒有人會拿選票開玩笑,最後犧牲的又會是農業發展,就看政府有沒有決心了」。

 台灣檢討休耕政策,不可能、也不應該自外於世界潮流。政府除了必須調整僵化、單一思維,更應汲取進步觀念與國際趨勢,並且發揮更大的想像力,才能與時俱進地為台灣的休耕農地找到另一片天空。

(刊於2005.07.14中國時報十二版)
--------------------------------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六(完結篇)
Part1:【老農情深 處處無米樂】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以前都沒有大官來我們這裡,這支片出來後,農委會主委就來了兩、三次,這是最大的差別……」

台南縣後壁鄉「芳榮米行」裡,除了崑濱嬸沒有出現,「無米樂」紀錄片主角崑濱伯、煌明伯、文林伯和其他老農們齊聚一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向來訪的我們說著關於「無米樂」的點點滴滴。

◎明星化之後 生活照舊過

「無米樂」叫好叫座、政府高官爭相觀影後,崑濱伯、崑濱嬸在後壁鄉菁寮村的住家和經營的種子店,早已成為遊客與大學生前往參觀的「觀光景點」,崑濱伯也成為眾人爭相合影的對象。

不僅如此,七十七歲的崑濱伯更儼然成為農民代言人。日前七二水災造成中南部損失慘重,都有電視台專程訪問崑濱伯的看法,好像崑濱伯才是農委會主委一樣。

這種「明星化」效應,會不會讓崑濱伯等幾位主角忘了我是誰,連帶生活也出現重大變化?

從現場老農們搶著說話,沒有人特別「禮讓」崑濱伯等幾位主角發言,崑濱伯講話時,其他人也照樣轉頭另擺龍門陣看來,崑濱伯還是崑濱伯、其他老農也還是一如往昔,頂多加上一句「他(指崑濱伯)現在很紅喔」而已。

即使台大農學院畢業的台南縣立委黃偉哲,在這一天特別前來關切當地專業稻米區發展,崑濱伯等老農也沒有特別恭敬之意,他們就只是把五年級的黃偉哲當成願意受教的後生晚輩,繼續用簡單樸實的言語描述「末代滅農」心情。

崑濱伯的日常生活,沒有因為「無米樂」而明顯改變。每天照樣巡田水,閒來天南地北聊天,夫妻倆照樣不時吵架鬥嘴,照樣擔心下雨稻米賣不到好價錢。他們的腳,每天依然踩在捨不得休耕的土地上。

◎種稻辛苦 年輕人終體會

然而,「無米樂」真的沒有帶來什麼改變嗎?

「有改變啦」,煌明伯說話了,「很多年輕人看完這支片後,會走過來跟我們說,他們以前吃飯都會剩很多,現在他們知道種稻米的辛苦了,他們以後會把飯都吃光」。

看著店裡擺放的「禾康益全香米」,崑濱伯、煌明伯都說,「這支片播出時,我們帶著三種米去現場,台北市長馬英九也在,台北人終於知道台南有好米了」。

的確,崑濱伯等幾位主角的動人詮釋,讓更多人了解台灣農村在加入WTO後面臨的困境,這幾位可敬又可愛的老農,更已成為台南後壁良米的活廣告。

「種田的人如果對土地沒有感情,就是快死了,土地養育我們,生命在土地成長,土地是咱們的寶貝」;「種田像坐禪,前世修不夠,這世修來補」。我們向崑濱伯等老農告別時,「無米樂」中發人深省的話語,彷彿又在耳邊響起。

其實,台灣到處都有「無米樂」,到處都有「崑濱伯」。每個地方的老農,對於土地的情感都一樣深厚,只要還有一絲力氣,他們就不會任由土地休耕。

來到彰化縣芬園鄉,以稻田為家、晚上就睡在田中鐵皮屋的顯伯,是台灣老農無數動人故事的另一個縮影。

顯伯名叫黃朱顯,今年七十歲。說起年紀,顯伯在芬園老農間還只能算是「中生代」而已。

「我們這裡不少八十幾歲的人還在耕作,甚至還有九十二歲的人下田施肥,最年輕的大概是六十歲,所以六十幾歲都還算是少年仔啦」,顯伯笑著形容自己的「年輕」。

不過,顯伯從五十五歲起就睡在田中,至今長達十五年,這項紀錄恐怕很難被打破。更重要的是,他仍然樂在其中,每個夜晚都過得充實而愉快。

◎寧可讓人種田 不願休耕

我們因緣際會,在深夜來到顯伯的鐵皮屋與其暢談時,才知道這位睡在田中的老農並非孤單無依,「我有兩個兒子,都已經長大了,所以我在幾年前把田地分給他們,但我要求他們不能放棄耕種,我把我的技術跟經驗都教給他們,不願意這塊田地變成休耕」。

既然如此,顯伯為何不退休享清福、反而還堅持睡在田中?「我家其實就在附近,但我希望繼續住在這裡,為兩個兒子守著這塊土地,並且監督指導兩個兒子下田」。

於是,顯伯每天晚上都在田中小屋內和朋友們泡茶聊天,或是自己一個人看看書,日復一日過著晚上兩點睡覺、早上六點就起來巡田的規律生活。

儘管顯伯不像崑濱伯那麼幽默風趣,但我們知道,顯伯對於這片土地的摯愛與深情,與崑濱伯及其他無數老農完全相同。

高雄美濃七十二歲的古伯伯(古德福),在當地以種過無數農作物聞名。對於政府休耕政策疏於田間管理,他的內心滿是心疼。

 「農民沒辦法賺錢,只能餬口。但只要我還能做,不管收成多少,我都會繼續在田中工作下去」,古伯伯非常堅定表示,就算種田所得沒有高過休耕補助,他還是不會放棄耕作。

「每個人的觀念不同,有的人會去領休耕補助,但我寧可把田免費讓別人耕種,也不願土地從休耕變成廢耕,就是因為看不慣跟捨不得啊」,古伯伯強調。

不同的形容,卻有著同樣的深刻心情:這種對於土地不忍割捨的深情,埋藏在每個老農的內心深處。

Part2:【現代佃農招攬「穀東」】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如果,你不是隨時看著股市起伏心跳加速的「股東」,而是可以常到田裡見證認購的「穀東」,你對每天賴以維生的米糧,是不是可以吃得更安心一點?能夠讓小農免於被中間商剝削,你對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是不是可以更放心一點?

五十九年次的留日碩士賴青松,碰上四十歲以後才棄商從農的何金富,兩個人擦出了「穀東俱樂部」的火花。他們不只是蘭陽平原上的「現代佃農」,他們更是不折不扣的「田間哲學家」。

◎賴青松、何金富 開創社運

後腦袋綁個馬尾、斯文客氣的賴青松說,「我只是受委託做好田間管理,讓每個穀東都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米」;又黑又瘦、極具不羈野性的何金富說得更明白,「這不是什麼偉大的事,但是,這就是一種社會運動」。

在接受何金富的「穀東制」構想後,賴青松一家人三年前於宜蘭員山鄉田邊落腳,他一個人管理起五甲大田地,堅持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自然栽培法;住在台北縣淡水、農業經驗豐富的何金富,則三不五時前來宜蘭協助賴青松處理各種田間疑難雜症。

曾經擔任主婦聯盟共同購買中心副總經理、日文翻譯工作者的賴青松,沒有知識分子的虛矯身段,每天在田間對抗各種病蟲害,全心全意栽種不受汙染的有機米,並且不時透過「穀東通訊」在網路上向「穀東」們報告心得。何金富強調,「簡單說,每個穀東都是高級老闆,他們有權利吃到最乾淨、最好的米。」

何金富、賴青松說,他們選擇的品種是適合宜蘭水土、耐病蟲害的台中秈稻十號,一張「穀票」代表一年預約至少三十台斤白米。根據去年生產成本試算,預計今年每台斤生產成本約為六十五元,所有財務支出細目都會在「穀東會議」中提出報告。

◎田秋堇 也加入「穀東俱樂部」

賴青松不忘提醒,「除了豐收的喜悅之外,也必須分攤天災歉收時的風險,這才是學做一個種田人最要緊的功課」。

「穀東支付的每一分錢,都將花在這個集體農場上頭,連田間管理員的薪資,都必須由所有穀東共同分攤。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應該是全台灣最貨真價實的好米,因為這是穀東們為了自己與家人所種的。」在這種理念下,包括立委田秋堇等,過去三年來陸續成為「穀東俱樂部」的成員。

「政府財經官員總是強調,農業產值只有百分之二,意思是說農村已經可有可無;但台灣不可能到處都是都市,如果連農村都保不住,都市人有一天也會沒有『鄉下』可以回來了。」賴青松的田間生活感觸,以及隨手捻來的傳神比喻,往往比他筆下的描述更加精采。

賴青松強調,以台灣容易被封鎖的海島特性,糧食政策其實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台灣若過度依賴國外進口稻米,台灣的咽喉就可能被外國箝制。

近年來宜蘭興起土地投機炒作風,他不免憂心,「下等人用心種田,像是傻瓜;次等人用力種田,歡喜作甘願受;上等人用嘴種田,當中盤商猛賺錢;高等人則是用腦種田,用錢滾錢炒地皮。這樣下去,還有誰會來種田?難道未來要找外勞來耕地?」

Part3:【「細妹的田」把笑話變驕傲】

 何榮幸、高有智/巡迴採訪

 「福壽螺會不會咬人?」這是高雄美濃幾位二十多歲小女生下田耕作時鬧出的笑話。由於這群女生身兼社區大學職務,常常只能在中午時間踩著高跟鞋去巡田,不僅家人持保留態度,也有人把她們認領的「細妹的田」當成笑話。

不過,等到這群小女生有始有終,以有機耕作方式歡喜收割,並且結合社大推動「稻米收穫祭」、「稻米學堂」等課程後,外界逐漸改觀,她們的父母不但購買這批有機米,更說服其他親友嘗試有機耕作,「細妹的田」終於成為她們的驕傲。

回憶「美濃有機米耕作隊」成立過程,四十六年次的隊長曾啟尚指出,美濃近年來社造工作蓬勃發展,帶動年輕人回流,年輕人也比較容易接受有機耕作觀念,因此他結合「三、四年級專業有機農」及「六、七年級非專業僱工農」,希望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兩端而免受中間商剝削。

六十三年次、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古文錦,則是曾啟尚最佳拍擋與「合夥人」。曾在貿易公司任職的古文錦返鄉做過文史工作,有感於故鄉人與土地的價值慢慢流失,最後決定投入有機耕作,並向父親取得休耕已久的祖產地,把這片土地視為可以讓夢想實現的「土地銀行」。

在曾啟尚、古文錦號召下,六年級的賴梅屏、七年級的蕭敏君等在旗美社區大學任職的女生陸續加入,使得有機米耕作隊十位成員中,女生就佔了六位,其中更有五位是三十歲以下。這群女生認領的兩分半農地,也被當地客家人稱為「細妹的田」。

賴梅屏、蕭敏君坦承,「細妹的田」一開始鬧了不少笑話。例如她們首次下水田時,以為穿雨鞋就是標準裝配,但直到真正下田才發現,「雨鞋根本陷在泥巴裡拔不出來」,她們才了解應該打赤腳。

再如她們不懂得何時拔草,結果田中雜草愈來愈長,有一天隔壁農田的伯母實在看不下去了,直接走過來說:「妳們的草都已經爬起來了」(意指雜草已經長得不像話了),這群小女生才知道又鬧了個笑話。

還有人利用社大午休時間,穿著窄裙、高跟鞋去巡田時,因為無法蹲下去打開灌溉水道而焦急不已,經過的農民都覺得非常有趣。類似故事還有很多,這群小女生卻很坦然,因為對她們而言,這就是最珍貴的親近土地學習課程。

學護理的賴梅屏說,唯有親自下田才知道,「種田沒有那麼困難,但也沒有那麼簡單」。學觀光的蕭敏君指出,由於家人反對,她剛下田時,連借鋤頭都不敢跟爺爺說實話,只說是要整理菜園,直到收成之後,「爸媽開心得立刻買了十斤有機米,家人親友都在談這件事,我們因為米而有了共同關心的話題」,她更把心得經驗都寫在部落格上與網友互動。

沒有人知道,「細妹的田」還能延續多久。但在這片原本休耕的土地上,這群小女生親自耕作所受到的衝擊與影響,已勢必在美濃返鄉年輕人心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

Part4:【追求農業永續發展】

 /何榮幸、高有智

因為不希望看完「無米樂」後只是感動而沒有行動,所以,我們走進全國農地、聆聽老農心聲,希望為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願景貢獻一份心力。

農業問題複雜萬端,即使先進國家也同樣面臨加入WTO的嚴峻挑戰,我們無意包山包海、蜻蜓點水探討所有農業困境,我們的關懷重點,始終聚焦於台灣農民對土地的情感,以及與此面向息息相關的休耕政策。

休耕政策雖可達到稻米減量目的,但是,我們走過台灣各地慘遭盜採砂石與人為汙染的「大峽谷」及「毒龍潭」,看到無數缺乏管理的休耕農地與等待收成的豐收稻田形成強烈對比,並且感受稻米相關產業與農村生態文化的急速沒落。

在各地老農的嘆息聲中,我們必須指出:一項每年預算高達兩百億元的重大農業政策,如果因為漠視環境維護而導致休耕農地長期淪為廢耕,不但損及周遭農地,並且嚴重撕裂農民與土地的情感,這項政策就已到了必須全盤檢討的關鍵時刻。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了來自基層民間各種突圍的可能性。不論是農民轉型為生態農場或轉種景觀、能源作物,或是農會大規模承租休耕土地推廣外銷,抑或農家集體簽署不賣地協議,都讓外界清晰看見台灣農民在休耕政策下尋求突破生機、保護好山好水的努力。

而類似「無米樂」主角崑濱伯等熱愛土地、樂天知命的老農身影,在全國各地更是無所不在。桃園客家文化工作者曾年有,如此傳神描述與老農互動的感受,「我跟朋友們說,我現在在念博士班,我的指導教授就是隔壁老農阿春叔,是他教會我,什麼才是勞動尊嚴與生活美學」。

宜蘭代耕業者陳章楠的感觸,同樣發人深省,「有什麼景觀會比農村更漂亮?如果宜蘭都沒人種田,好山好水沒沒利用,就不會有人來宜蘭了。政府如果只會炒短線補助休耕,不懂得永續發展農村文化,天公伯是會把土地討回去的」。

走過荒地、穿梭田間,這些貼近土地的採訪經驗,讓我們同時看見台灣農業的困境與生命力。農民的聲音雖然微弱,卻是來自土地最真實的脈動,這些聲音不斷述說、不斷流傳,不斷在追尋農業永續發展的綠色新希望。(本系列完)

(刊於2005.07.17中國時報十版)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維權鬥士 胡佳判刑3年半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8.04.04 02:46 am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昨天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大陸著名維權人士胡佳三年六個月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一年。

今年三十五歲的胡佳,是國際知名的大陸維權人士,活躍在生態環保、愛滋病防治等領域。從二○○四年開始,被中共當局以各種不同的理由軟禁,甚至多次無預警逮捕。人權組織認為,他這次被判刑,意味北京無視於國際要求中共改善人權的呼籲,在八月舉辦奧運前,採取強硬手段,掃除異議人士。

針對胡佳被判刑,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發言人表示失望,北京當局對胡佳的指控是錯誤。

昨天上午九時卅分,法院外聚集了兩百多名沒有旁聽證的民眾,他們很多受過胡佳的幫助。知道胡佳被判刑後,他們無懼於一旁大批警察和便衣警察,向現場的外國記者控訴中共司法腐敗,已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判決是可恥和荒唐的,「歷史會記住今天的判決」。

北京法院指出,經審理查明,胡佳於前年八月到去年十月間,先後以在境外網際網路站發表文章、接受境外媒體電話採訪的方式,多次煽動他人顛覆中共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他發表的「中共十七大之前,中國政法系統大範圍製造恐怖氣氛」、「一國無需兩制」等文章,和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談話,惡意造謠、誹謗和煽動,妄圖達到顛覆中共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已構成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

昨天宣判時,胡佳的家屬均到庭旁聽。律師將建議胡佳上訴,但仍須胡佳自己決定。據了解,胡佳罹患肝硬化,被判刑三年半,等於宣判他死刑。

胡佳一九九六年畢業於北京經濟學院(現改名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工程專業。大四畢業前,開始投身環保運動,先後加入許多環保組織,成為「自然之友」和「地球之友」的成員,多次前往西藏和青藏高原進行考察。

二○○○年開始,胡佳的關注焦點轉移到愛滋病志願工作上,與友人在北京註冊成立「北京愛源匯教育研究中心」,從事非營利的愛滋病公益活動。

篤信佛教的胡佳,一九八九年起堅持茹素,一九九七年皈依佛教。他始終堅信,人權與信仰自由是普世價值,雖多次面臨中共當局的軟禁或羈押,但是患有肝硬化的他,或許在獲釋時面容憔悴,卻未曾顯露懼色。

胡佳的妻子曾金燕全力支持他,去年五月,曾金燕榮登美國時代雜誌「全球一百位最具影響力的英雄與先驅」人物榜;夫妻倆去年同時榮獲「無國界記者組織」在巴黎頒發的「新聞自由特別獎」,評委稱胡佳是「為了中國大陸的表達自由,進行和平對抗的最傑出代表之一」。

去年十二月廿七日,胡佳在北京通州區寓所被公安逮捕,妻子曾金燕和剛出生不久的女兒一直被軟禁家中。

二○○一年中共曾允諾,若取得奧運主辦權,保證「大幅」改善人權;去年十月,北京市副市長、奧申委常務副主席劉敬民重申這項承諾。「中國人權觀察」專家貝克林說,胡佳的判決,證明奧運對大陸人權造成負面衝擊。

---------------------

中共十七大之前中國政法系統大範圍製造恐怖氣氛
中共十七大即將來臨,中共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正在全國各地大範圍威脅、監控、抓捕維權人士,製造恐怖氣氛,為中共的黨代會創造"和諧"環境。 中共中央政法委作為國家黑社會勢力的總中樞,每天耗費億萬元納稅人的血汗,用以驅使數百萬公務員犯罪,侵犯普通中國公民的人權。 這些罪犯中比較典型的如公安部門中所有的國內安全保衛人員(簡稱"國保"的秘密警察)、各省市縣級的信訪局工作人員、各省市縣級從事暴力計劃生育的政府人員……

河南省維權人士反映,當地政府已經內部通知,任何企事業單位,如果有員工在十七大期間上訪,那麼該單位主管領導將被免職。 這樣的規定一下子就改變了數以萬計的企事業單位工作重心,從7、8、9月到整個10月,各企事業領導和單位的保衛部門,重中之重就是控制好那些可能參與維權和上訪的員工。 僅河南有上億人口,這個規定之下將會有多少人力、物力、財力消耗於各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中共的十七大營造虛假"和諧"的進程中,又會有多少河南百姓受到威脅、失去自由。 昨日獲知艾滋病維權人士李喜閣遭到警方軟禁。 那麼全國其他省呢。

從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法院系統內部傳出消息,為了避免引起所謂社會動盪,政法委已經要求對可能引起廣泛社會爭議的案件予以拖延,在立案、開庭審理和判決方面盡量留待十七大之後再處理。 其中就包括陳良宇案件。 而對被廣泛關注的維權案例,例如黑龍江的楊春林案件、浙江的呂耿松案件、以及廣東的郭飛雄案件,也受到各省政法部門的如是安排。 這種荒唐的人為措施會延誤多少司法程序。 本來就無辜的楊春林、呂耿松、郭飛雄就要付出更多被非法羈押的時間。

北京南站的上訪村成了美麗京城奧運風景線上的瘡疤,同時這裡也被當作"社會不穩定因素"。 於是負責十七大和奧運會安全保衛的北京警方,聯合全國各地在京的劫訪警察和信訪局人員,大肆掃蕩清剿上訪村。 許多上訪村簡陋的棚舍被拆毀。 政府部門公開通知9月19日起要全面拆除。 9月7日上訪維權人士鄭大靖被湖北劫訪警方綁架回鄖西縣。 9月11日夜晚警方兩度衝擊驅趕上訪人員,遇有不配合的或者身份一時無法核實的,立即扣留押送去分流站,讓各省劫訪人員遣返回各地。 回到當地之後的遭遇,或者威脅、或者毆打、或者送進勞教所、或者栽上罪名並經過審理之後投入監獄,最後一種常見可能性是送進精神病院。 美國在紀念9.11的六週年,可是有多少中國人會知曉會記住中國北京的一次9.11呢。 美國的這種人禍災難發生在了一天,而中國的人權災難天天爆發。

從9月7日開始,公安部國內安全保衛局責成北京市公安局國保總隊,加強了在我家的監控力量。 通州區國保支隊的支隊長徐建強打電話來說奉命對我和妻子曾金燕嚴加控制。 這些措施也是受命於政法委和公安部國保局對十七大和奧運會安全保衛的重點部署。 每天北京市國保總隊和通州區國保支隊為我們而派出的警力達到14-16名。 秘密警察們從我家兩棟樓外的小鐵門處,直接搬到我家單元的一層門口,天天在樓下吵吵嚷嚷,打牌下棋對懷孕的金燕造成很大困擾。 9月11日一名國保在半夜甚至睡到了我們在四層的家門口。 金燕在場的情況下6天來我已經和國保警察們發生了3次肢體衝突,原因無非是我和金燕要到外面吃飯,讓金燕和腹中的孩子能加點兒有營養的食物。

9月12日中午11:30,北京通州區的維權人士張文和正站在路邊等朋友,突然被通州區國保支隊的七八名便衣警察包圍,並在通州區國保支隊的支隊長徐建強的喝令下採取了非常粗暴的手段,掐脖頸、擰胳膊把53歲的張文和強行綁架進便衣警車。 在場的群眾圍觀了整個過程,有些人感嘆黑社會在光天化日之下綁票老年人。 而張文和只不過是組織了十幾個維權人士到通州區吃飯小聚。 目的也僅僅是想避免十七大期間大家全部失去人身自由無法見面。 基督徒劉鳳剛、王國齊和六四傷殘者齊志勇成為直接目擊者,見證了通州國保的殘暴。 並且齊志勇拍攝了兩幅照片,記述了簡單的過程。 無論是北京市公安局國保總隊,還是通州區國保支隊,恐嚇、綁架和非法拘禁都是常用的手段。 國保秘密警察系統已經完全黑社會化。 而國保要在十七大和奧運會安保中佔據首要的位置。

中共中央政法委系統和中共中央宣傳部系統是緊扼中國社會咽喉的兩大首要魔爪,無論對社會群體還是個體,這兩大機構能帶給中國公民的只有強烈窒息感、荒謬感、不安全感、絕望感。 只要這兩個部門在,中國絕不會有法治、民主、自由。 司法不公正的原因是司法不獨立,根源就是中共政法委的濫權肆意凌駕於法律之上,不惜代價地維護專制集團的私利。 公安局、檢察院和法院的重重黑箱下,往往法律反而成了政府枉法者侵犯公民人權的武器。

而執政黨一黨的所謂"宣傳部",卻非法剝奪了13億公民的言論、出版、新聞自由,中宣部還侵害了我們每個人的知情權。 缺乏輿論監督,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無法被剖析,無法被公眾知曉。 社會就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一樣,完全失去了免疫力。

專制體制的生存之道無非是不斷地"吃人"。 在專制體制的土壤上只生長著貪婪、腐敗、濫權。 經濟多元化與政治一元化的矛盾根本無法調和,黨民之間的矛盾根本無法調和。 憑空捏造所謂的"和諧社會",然後再把大話、空話、套話、費話、假話重複上千萬遍,這完全是一劑毒藥,執政黨拿它來飲鴆止渴,再拉上整個社會大眾殉葬。 十七大尚未到來,就已經浪費了巨額的資源並創造了難以數計的社會不公正。 十七大能探討到這些問題嗎? 中共中央政法委和中共中央宣傳部不僅是中國社會肌體上的兩個惡性腫瘤,它們也在讓執政黨本身走向萬劫不復。 必須割除司法不公正和言論不自由兩個惡瘤。 中國的執政黨能在十七大中反省嗎?

胡佳
2007年9月13日星期四
被北京市公安局國保總隊非法拘禁的第118天於BOBO自由城家中
離2008年奧運會開幕還有330天
------------------

一國無需兩制‏

經濟上—--今日香港即明日中國

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中國大陸的多個經濟區域在直追香港,無可否認,今日香港的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的公眾和企業也能創造同樣的成就。在這種競爭與競合中,香港和內地經濟都會更加繁榮。

政治上-----今日中國即明日香港

在香港,出一個貪官就是驚徹全港的大新聞,梁錦松買車避稅事件都被媒體全方位曝光。而於中國官員眼中,這根本算不上事情。 大陸各地各級政府官員根本無需自己買車,他們可以用納稅人的錢買豪華車,燒“免費”的油,幹所有的私事,還不用考慮吃交通違章罰單。在中國,有哪一天的新聞裡沒有貪官被雙規、司法腐敗、污染嚴重、礦難頻發、民怨沸騰……而這些還都是被中宣部“過濾”“漂白”之後的新聞呢。在中國大陸,官商警匪組成既得利益集團,用殘酷手段掠奪、佔有公民的財富。在中國大陸,百姓被迫奉養著規模最大、機構最臃腫的公務員隊伍,一年被“公僕”們在餐桌上吃點幾千億,買車上千億,汽油費上千億。這,就是兩種體制的差異,這就是兩種體制的差距。許多人跨過羅湖橋進港,就感覺到連空氣都是自由的,而跨出羅湖橋出港,感覺的確實瀰漫在空氣中的不安全感。

越來越多赴港“自由行”的中國大陸公民,從香港帶回了大量的禁書、禁報,從香港的互聯網絡上不受屏蔽的瀏覽海內外的網站。大家體會到在中國大陸從未有過的“自由”。中國大陸的專制在滲透香港,香港的自由也在浸染著中國大陸。

愛國愛港絕不等同於愛黨。700萬香港市民難道不明白嗎,不到中共確信隨時能扶植它得力的代理人當選,中共是絕不會放開香港普選的。除了外交和軍事權力,其他的權利都屬於香港自己,立法、司法、行政完全獨立。 普選的權利是香港自己的,是基本法認定的。香港人需要普選、中國大陸的公眾樂見香港的普選、只有中共等既得利益集團在拖延香港的民主化進程。如果香港人不奮起捍衛自己的法治環境,那麼今日中國大陸特有的貪官酷吏很快會在香港遍地孳生,潛規則會主宰你的生活,國家黑社會勢力會凌家於法律之上。當有一天,香港人因為發表言論而被“國保”抓捕,在香港的法院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投入冤獄,所有的遊行都被禁止,所有的媒體都向中宣部俯首稱臣… …那就為時晚矣。

一國無需兩制

一個人不能精神分裂,一個國家也無需兩種制度。經濟的多元化和政治的一元化本來是就難以相容,原因就在於政治的一元化會侵害法治、自由,威脅到每個公民的尊嚴和人身安全。而今的香港與其說港人治港,不如說是中共代理人治港。

社會制度怎麼可能50年不變呢,僅僅10年香港的“中國化”進程已經如此明顯了。但香港人無需悲觀。中國大陸怎麼可能50年不變呢,現在比起1997年,中國的大陸的維權和民主化訴求高漲了許多。中國不是一座能被封閉於民主化之外的孤島。中國大陸和香港命運休戚相關,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民主上。民主的製度將使每個中國人收益,使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脫胎換骨。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北京奧運會的口號不無道理。確實,全世界都有同一個夢想,民主、自由、法治、和平的夢想,人人生而自由享有尊嚴的夢想。中國公眾不僅僅需要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綠色奧運,還需要民主奧運、人權奧運、自由奧運。

從今日香港之變,沒人再會相信中國政府一國兩制的承諾。在台灣,連泛藍陣營都不可能接受一國兩制。 真正阻礙海峽兩岸的關鍵因素是中國大陸的專制體制。10年就足以讓滲透和蠶食發生得侵入骨髓。 好在專制的力量還沒有在港形成不可治癒的腫瘤,醫治的方法就在香港人自己手中。 捍衛法治、自由,爭取民主化。 香港才有朝陽。

胡佳
被北京市公安局國內安全保衛總隊非法監控的第43天於BOBO自由城家中
離2008年奧運會開幕還有404天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臺灣500年大事記

五百年,對於任何一部國家或民族史,可能只如曇花一現,卻成就了台灣一段可歌可泣的歲月。從無主時代ˋ清領ˋ日治至今,台灣風塵僕僕走來。如果,您以前不熟悉這段完全屬於台灣人的歷史﹔那麼,您必須從現在開始瞭解她。
台灣五百年大事記中的台灣年代部分,以實際統治者而定,但鄭成功來台前,台灣並無所屬,反而和西方人接觸頻繁,因此以西元紀年。

西元年代 台灣年代 大 事 記
1544年 1544年 世界歷史首次出現台灣紀錄—葡萄牙水手發現台灣,驚艷之餘,驚嘆為“福爾摩莎”(FORMOSA),意即美麗婆娑之島。
1554年 1554年 世界地圖首次繪出台灣—葡萄牙人歐蒙將台灣納入其所繪製的世界輿圖。
1563年 1563年 中國海盜開始以台灣為根據地,勢力日漸擴大。(林道乾)
1580年 1580年 西班牙耶穌傳教士來台考察。
1590年 1590年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
1592年 1592年 日本海盜侵擾台灣雞籠(基隆)ˋ滬尾(淡水)。
1593年 1593年 日本豐臣秀吉派使節原田孫七郎向台灣呈遞友好國書。
1609年 1609年 日本江互幕府德川家康遣馬晴信來台灣探查。
1616年 1616年 日人村山等安率十三艘兵船,企圖遠征台灣。
1619年 1619年 西班牙多明我教士於前往福州途中,遇到颱風漂至台灣。
1620年 1620年 “台灣”一詞首次出現於明朝政府往來公文書中。
1621年 1621年 明人顏思齊ˋ鄭芝龍屯聚台灣,作為擴展勢力的根據地。
1622年 1622年 荷人艦隊進駐澎湖,於媽宮紅木埕建木柵城。
1623年 1623年 荷蘭人於大員(今台南安平)築木柵城﹔次年,旋因澎湖情勢告緊,無暇他顧而破毀。
1624年 1624年 荷蘭退出澎湖,積極轉進台灣,於今台南安平重建城砦—奧倫治城。(1627年更名為熱蘭遮)
鄭成功於日本誕生。
1625年 1625年 荷蘭人以布匹向原住民交換新港社的赤崁地,並築普羅民遮城。
1626年 1626年 西班牙人進駐台灣北部雞籠(今基隆),作為西人遠東貿易之據點。
1628年 1628年 福建旱災ˋ飢荒。民不聊生之際,鄭芝龍建議巡撫熊文燦獎勵沿海居民移民台灣。
西班牙人進駐滬尾(今淡水),築聖多明哥城(今紅毛城)。
1630年 1630年 七歲之鄭成功到中國的祖籍地。同年,鄭芝龍開始招募閩地飢民來台拓墾。
1632年 1632年 西班牙人由淡水河入台北平原。
西班牙船隻遇颱風漂至蛤仔難(今宜蘭),全部船員遭當地原住民殺害。
1634年 1634年 西班牙人大敗蛤仔難(今宜蘭)社民,並於當地及三貂角建教堂以傳教。
1635年 1635年 荷蘭人用武力征服麻豆社,平埔族人因而掀起反荷大抗暴。
1639年 1639年 日本江戶幕府公佈“鎖國令”,台日貿易於是中斷。
1640年 1640年 荷蘭人於原住民區實施瞨社制度,利用漢人徵收賦稅
1642年 1642年 荷蘭人驅逐台灣北部西班牙人勢力,台灣西海岸全部為荷人統治。
1645年 1645年 明朝唐王賜鄭成功“朱”姓,人稱國治爺。
荷蘭召集原住民平埔族長老,成立評議會。
1646年 1646年 鄭芝龍降清。
鄭成功起師海上,次年屯乒鼓浪嶼,以反清為其職志。
1648年 1648年 荷蘭人於赤崁ˋ麻豆設立學校,教育平埔族人。
1651年 1651年 明太樸寺少卿沈光文遇颱風漂流至台,荷蘭人視為上賓。沈氏曾受荷蘭人之託,和鄭成功討論通商事宜。
1652年 1652年 漢人郭懷—糾集民眾反抗荷蘭暴政,並攻普羅民遮城(今台南赤崁),失敗陣亡。
1653年 1653年 荷蘭人曾建普羅民遮城砲台(今台南赤崁樓),以加強防禦工事。
永明王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
1656年 1656年 清廷實施海禁,沿海居民困苦,居民相率走險台灣者眾。
1657年 1657年 荷蘭台灣通事何斌派人暗測鹿耳門海道,以為投鄭成功之準備。
1658年 1658年 台灣通事何斌向鄭成功稱頌台灣之豐饒,言下之意似乎在鼓勵鄭成功取台。
1659年 1659年 鄭成功率兵北伐失敗,退守金門ˋ廈門,乃興起謀取台灣的念頭。
1661年 明永曆15年 鄭成功以何斌及澎湖游擊洪暄為前導,直攻台灣鹿耳門。荷人投降後,鄭成功於台灣立“東都”,設承天府及天興ˋ萬年二縣,在台統治權於是鞏固
1662年 明永曆16年 鄭成功歿,其子鄭經繼位,改“東都”為“東寧”。
何積善等泉州人開墾鹽水港地(今台南縣內)。
1664年 明永曆18年 鄭經棄金門ˋ廈門,退守台灣,陳永華助鄭經建設台灣,同時將中國營建農業技術正式傳入台灣。
1665年 明永曆19年 明朝降將施琅首度率兵攻台失敗,從此清廷不輕易對台言戰,改以招撫的溫和手段。
1666年 明永曆20年 台灣第一座孔廟“全台首學”於承天府落成。鄭經命各社團設學校,並頒布學制定科舉法,台灣的開發和建設於是進入一個新時代。
1670年 明永曆24年 應鄭經邀請,英指揮官客利斯普率船駛抵台灣東寧,並寫信給鄭經,請求通商,雙方成立通商條款三十七條。此為英國人第一次來台。
1671年 明永曆25年 沈光文至羅漢門(今高雄縣境內),教導原住民漢文。
秋收之際,大量漳ˋ泉居民渡海來台拓墾。
1672年 明永曆26年 英商於台灣計劃設立商館,並和明鄭訂定協議條約十三款。
1673年 明永曆27年 沈光文避居目佳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 明永曆28年 鄭經鑄造永曆通寶銅錢,並制訂文武百官制。
1680年 明永曆34年 鄭經西征中國失敗,退回台灣。參軍陳永華逝世,為台灣文教的重大損失。
1681年 明永曆35年 鄭經歿,侍衛馮錫範弒世子鄭克?,擁戴次子鄭克塽繼位,為歷史上著名之“東寧事件”。
1682年 明永曆36年 漢人至哆囉滿(今花蓮),企圖採金。
1683年 清康熙22年 施琅率兵攻打澎湖,台灣納入清廷版圖。施琅並受冊封為靖海將軍。
(註:可參閱臺原出版的<施琅攻台的功與過>)
1684年 清康熙23年 清廷頒布禁止渡台令,下紹台灣隸屬福建省,下設一府三縣(台灣府及台灣ˋ諸羅ˋ鳳山三縣)。
施琅奏請清廷加封媽祖為天后,以感念媽祖對其攻略澎湖時之護佑,澎湖媽祖宮於是正名為天后宮,為全台第一座媽祖廟。同年,並於台灣府建天妃宮(今台南大天后宮)。
(註:可參閱臺原出版的<台灣的王爺與媽祖>)
1685年 清康熙24年 沈光文創東吟社,為台灣詩社之肇始。林謙光完成<台灣紀略>。
1686年 清康熙25年 諸羅知縣樊維屏設新港ˋ麻豆ˋ目佳溜灣ˋ蕭壟四社地方學校,以教育平埔族子弟漢文。
大批客家人入墾淡水溪流域平原(今六堆)。
1687年 清康熙26年 台灣正式開科考試。
1688年 清康熙27年 沈光文逝世,享年77歲。王喜著<台灣志稿>刊行。
1689年 清康熙28年 台灣廈門兵備道王效宗建北坊書院(今台南縣境內)。
1690年 清康熙29年 王效宗及台灣鎮總兵官王行化在鄭式北園別館舊址興建海建寺,嘉慶年間,改名為開元寺。
1691年 清康熙30年 福建同安人王世傑率鄉民移墾築塹埔(今新竹地區),與原住民相處融洽,關係良好。
1693年 清康熙32年 商人陳文ˋ林侃遇風暴漂至岐萊(今花蓮),後與原住民約定交易買賣,為漢人到東部的鼻祖。
台灣知府吳國柱建竹溪書院。
1694年 清康熙33年 台北大地震,盆地部分地塊下陷,海水入侵行成關渡大湖,凱達格蘭族麻少翁等社原住民紛紛走避。
台灣廈門兵備道高拱乾纂修完成<台灣府志>。
1696年 清康熙35年 施琅逝世,清廷頒布的禁止渡台令漸弛,惠ˋ潮二州客籍人士紛紛入墾台灣。
諸羅人吳球策反清起事,失敗被捕處以挺杖而死。
1697年 清康熙36年 杭州人郁永河至台灣西部探險,足跡遍部各原住民聚落,並於第二年完成<裨海紀遊>,成為後人研究台灣平埔族及原住民的重要史料之一。
1700年 清康熙39年 笨港(今北港)十寨居民合資建築天妃廟,後因笨港溪改道,北港及新港居民都在爭媽祖廟正統。
1701年 清康熙40年 諸羅線民合資建保生大帝(今台南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素有開台大道公之名。
福ˋ客移民入墾大甲地區,爾後漢人與原住民道卡斯族爭食田園,長生各種衝突。
1704年 清康熙43年 台灣知府衛台揆建崇文書院於台灣府。
諸羅知縣建諸羅木柵城(今嘉義)。
1709年 清康熙48年 泉州人陳賴章墾號入墾大佳臘地方(今之台北市及部分台北縣區域),台北盆地之墾拓事業於焉興起。
1710年 清康熙49年 鳳山知縣宋永清建鳳山義學。
1711年 清康熙50年 清廷重申嚴厲禁止客家人無照偷渡來台。
1712年 清康熙51年 遼左金人周元文完成<重修台灣府志>。
1714年 清康熙53年 清廷聘耶穌會傳教士來台測量並繪製西岸地圖。
周鍾瑄上任諸羅縣令,對彰ˋ嘉地區之開拓建設貢獻頗多。
1715年 清康熙54年 諸羅縣令周鍾瑄建諸羅ˋ打貓ˋ哆囉國ˋ大武壟四社的平埔族人學校,以教化原住民。
1716年 清康熙55年 岸里社原住民阿莫等入墾貓霧 手束 一帶平原之地(今台中縣ˋ市地區),為台中平原開發之發韌。
1717年 清康熙56年 福建人陳夢林應周鍾瑄之聘,完成<諸羅縣志>之彙編。<諸羅縣志>為台灣現今所有方誌中最重要的一本。
1719年 清康熙58年 半線施世榜築八堡圳(今彰化縣內),此圳為清領時期台灣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設。
1720年 清康熙59年 巡道梁文暄於今台南建海東書院,為全台規模最宏偉的書院。
台灣府學貢生陳文達完成<鳳山縣志>及<台灣府志>之編纂。
1721年 清康熙60年 朱一貴於羅漢門(今高雄縣內門鄉)反清起事,失敗被捕處死。由朱一貴事件醞釀出台灣南部福客械鬥,規模龐大,為台灣史上首次福客械鬥事件。
1722年 清康熙61年 清廷平阿里山ˋ水沙連各社原住民抗暴。
1723年 清雍正元年 清廷於台灣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並改建諸羅縣木柵為土城,為台灣第一座土製城樓。
1724年 清雍正2年 清廷重建頹圮荒廢的淡水紅毛城,使此城堡之古老風貌能夠保存至今。
福建彰浦人蘭鼎元完成<平台紀略>,對清廷之治台政策,頗多建言。
1725年 清雍正3年 清廷下令禁止砍伐樟樹,以防止漢人因入山伐樟樹,侵入原住民聚落而引起流血衝突。(註:樟樹ˋ蔗糖ˋ茶樹為清代台灣三寶)
1727年 清雍正5年 清廷增設澎湖廳,加強對澎湖之治理。
1728年 清雍正6年 台漢御史夏之芳輯台地科舉優良文章彙編<海天玉尺>,為當地讀書人應考寫作的優良範本。
清廷設立彰化義學。
1729年 清雍正7年 清廷立石畫界,不准漢人擅越界限到原住民地區開墾,以杜絕漢人與原住民衝突ˋ糾紛的產生。
1730年 清雍正8年 福建人陳倫炯參考前人描述並親自實地考查而撰寫<海國聞見錄>,為一本圖誌豐富的史地書籍,並首度提到“平埔”族群。
1732年 清雍正10年 鳳山人吳福生持“大明”旗幟,起事反清,歷時七天之後,被清廷弭平。
清廷規定凡有田產且循規蹈矩者,准攜眷來台。
1733年 清雍正11年 淡水海防廳移至竹塹(今新竹)。清廷增建安平砲台。
1734年 清雍正12年 清廷諭令台灣文武官員,年滿四十且無子嗣者,可攜眷來台。
安溪人驅趕客家人,在今台北公館建立公館庄。
1735年 清雍正13年 彰化眉加臘社原住民的反抗事件層出不窮,北路副將靳光瀚在次年領兵鎮壓。
1736年 清乾隆元年 四川周于仁與湖廣的胡格共同編撰<澎湖志略>,內容包羅萬象,凡有關的地圖ˋ宮廟ˋ文物風俗ˋ詩賦等,皆有詳盡敘述。
林桂山兄弟入墾今高雄美濃地區。
1737年 清乾隆2年 清廷嚴禁漢人擅娶原住民婦女,以防漢人藉通婚之便利,侵犯原住民的土地。
1738年 清乾隆3年 艋舺(今萬華)泉州人創建龍山寺,全部工程於乾隆五年完成,遂為泉州人的宗教信仰中心。
1740年 清乾隆5年 湖南劉良璧訂定海東書院學規,力圖振興學風。
漳州人郭錫留開鑿留公圳(今台北地區),至今留公圳仍在,只是被埋在新生南路地下。
1741年 清乾隆6年 劉良璧完成<台灣府治>之重修。
1744年 清乾隆9年 因受漢人開墾威脅,平埔族之西拉雅族大武壟社群自焦吧年(今玉井)地方,遷移治荖濃溪及楠梓仙溪流域(今高雄縣境內)。
1746年 清乾隆11年 清廷詔准台灣移民攜眷來台。
1747年 清乾隆12年 客家人入墾貓裡(今苗栗)。
淡水廳虎茅庄因桃花盛開,美不勝收而得桃仔園(今桃園)之名。
1748年 清乾隆13年 清廷再度停發准許攜眷來台執照。
1750年 清乾隆15年 晉江人吳洛拓墾台中盆地﹔福建人林成祖開墾擺接一帶(今台北縣新莊市)。
1752年 清乾隆17年 台灣各廳縣立“番界”一石於原住民部落邊界,禁止漢人出入。
1753年 清乾隆18年 龍門書院於斗六設立
1755年 清乾隆20年 林成祖鑿大安圳,灌溉今台北縣土城ˋ中和ˋ板橋一帶田地。
福佬人賴基郎等開墾大姑陷(今桃園大溪)。
1757年 清乾隆22年 諸羅人王克捷中進士,為史上首位登第的台灣人。
1758年 清乾隆23年 清廷令管轄所及的平埔族人學習漢俗ˋ改用漢姓。
1759年 清乾隆24年 諸羅縣城內建玉峰書院。
1760年 清乾隆25年 鳳山知線王英曾於鳳山縣城增建四座大砲台。
1763年 清乾隆28年 汀州貢生胡焯猷於舊宅(今台北縣泰山鄉境內)設明志義學,後改為明治書院。
1766年 清乾隆31年 澎湖通判胡建偉於澎湖建文石書院,並手定學規十條,做為教學方針。
1767年 清乾隆32年 澎湖通判胡建偉完成<澎湖紀略>十二卷,對於澎湖史料的保存功不可沒。
1768年 清乾隆33年 淡水林漢生入墾蛤仔難(今宜蘭)遇害,此後十餘年,無人敢入蛤仔難。
1770年 清乾隆35年 台灣知府蔣元樞於澎湖西嶼設立燈塔,為今日著名之西嶼漁翁島燈塔。
泉州人入墾柑園地(今台北縣樹林鎮),北部地區福客移民爭地衝突就此揭開序幕。
1771年 清乾隆36年 匈牙利人莫利斯.貝尼奧斯基抵台灣東北海岸。返歐後,將他寫的旅台見聞遊記介紹給西方人,並於倫敦結集出版。
1776年 清乾隆41年 清廷為平衡台灣兩性人口,再度准許台灣文武百官攜眷來台,不論年歲若干,有無子嗣。
1777年 清乾隆42年 福客移民爭淡水柑園地(今台北縣樹林鎮),客家人失敗,流亡至竹塹。
1778年 清乾隆43年 漳州人林應寅(板橋林本源家始祖),定居淡水的新莊。
1780年 清乾隆45年 泉州人移墾彰化水沙連堡集集(今南投縣境內)一帶。
1781年 清乾隆46年 諸羅知縣於鹽水港建奎壁書院。
1782年 清乾隆47年 彰化刺桐腳(今雲林縣境)彰泉械鬥,地方騷擾不安,歷時三個多月。
1783年 清乾隆48年 漳州人嚴煙渡台傳天地會,林爽文等人相繼入會。
1784年 清乾隆49年 鹿仔港(今鹿港)正式開港,與福建蒲田蚶江對渡,一時官商雲集,成為中部重鎮。
1786年 清乾隆51年 林爽文打天地會名號,反清起事,呼應者眾,前後歷時十四個月之久,而被清廷弭平。
鹿港富賈合資完成龍山寺之興建,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寺廟之一。
1787年 清乾隆52年 諸羅縣民因助清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清廷正式將諸羅改名為嘉義。
漳州人吳沙開墾三貂嶺,為吳沙移墾蛤仔難計畫的序曲。
1788年 清乾隆53年 福佬人拓墾琅嶠(今恆春)一帶。
1795年 清乾隆60年 天地會餘黨陳周全等人再度起事攻陷鹿港,破彰化城,於田中央庄(今溪湖鎮田中里)遭伏擊而潰敗被捕。
1796年 清嘉慶元年 漳州人吳沙率眾進墾蛤仔難(今宜蘭),受原住民平埔族人阻撓攻擊,但也為漢人在蛤仔難之拓墾奠定基石。
1798年 清嘉慶3年 吳沙病逝,其侄吳化克紹其裘,繼續開墾二圍ˋ三圍ˋ湯圍等地。
1800年 清嘉慶5年 海盜蔡牽首次進犯鹿耳門,事敗逃離。
1802年 清嘉慶7年 小刀會白起謀反起事,為清廷所平。
1804年 清嘉慶9年 中部(彰化)平埔族人潘賢文因犯罪被清廷通緝,率眾一千多人流亡至蛤仔難,為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一件。
1805年 清嘉慶10年 蔡牽於滬尾自立為王,以“光明”為國號,並攻擊竹塹ˋ鳳山ˋ東港。
1806年 清嘉慶11年 王得錄圍剿海盜蔡牽於鹿耳門外海。
彰化彰泉械鬥,中部亂事長達數月。
1807年 清嘉慶12年 王得錄破海盜朱濆於大雞籠港內,朱濆倉皇而逃。
1808年 清嘉慶13年 水返腳(今汐止)居民開闢錫口(今松山)到水返腳道路。
1809年 清嘉慶14年 中ˋ北部彰泉械鬥,居民死傷甚多。
1810年 清嘉慶15年 清廷將蛤仔難納入版圖,改稱葛瑪蘭。
台灣監生黃拔萃在縣城薦引心書院。
1811年 清嘉慶16年 知縣知府楊桂森於彰化建主靜書院。
1812年 清嘉慶17年 台灣知府楊廷理於葛瑪蘭建仰山書院。
1813年 清嘉慶18年 台灣知府楊廷理著<開台灣後山葛瑪蘭說略>,提議開墾台灣後山。
1814年 清嘉慶19年 鳳山知縣吳性誠於縣治設鳳儀書院。
西螺有振文社之籌建,為振文書院之前身。
1815年 清嘉慶20年 台灣貢生郭萃等於阿猴(今屏東)建屏東書院。
彰化縣八卦山上十二座砲台建設完工。
1816年 清嘉慶21年 郭百年入墾水沙連,濫殺原住民,被撤消開墾執照,清廷並於次年在集集ˋ烏溪立石碑,禁止漢人出入。
1820年 清嘉慶25年 海盜盧天賜進犯滬尾(今淡水),當地駐兵起而抵抗。
1821年 道光元年 泉州移民蘇士尾到蘇澳地區開墾。
1822年 道光2年 台江(今台南市區赤崁樓附近)連日因狂風暴雨導致泥沙淤積,河川遂成平地,港口外移至鹿耳門。
1823年 道光3年 中部道卡斯ˋ貓霧手束等五族因漢人入墾,恣意霸佔其生存空間,而流亡至埔里盆地,這是台灣史上為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二件。
1824年 道光4年 鹿港官紳荷見文開書院,成為鹿港文教發祥地,建院以來,培養不少傑出人才。
1825年 道光5年 樟腦漸成為西方人覬覦的重要軍工物資,清朝在艋舺建工廠,兼辦樟腦業務。
1826年 道光6年 清廷開烏石港為葛瑪蘭廳正式的港口,與中國對渡。
1827年 道光7年 英國人偷偷到淡水販賣鴉片,被清廷查獲。
1828年 道光8年 淡水吳全眾率二千八百餘人入墾今花蓮壽豐一帶,建吳全城。
1829年 道光9年 高雄ˋ屏東地區的西拉雅族人,越山流亡台東,在花東縱谷建大庄(今花蓮東里)等部落,此為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三件。
1830年 道光10年 鳳崗書院於鳳山成立。
陳國瑛等人完成<台灣採訪冊>﹔澎湖通判蔣鏞完成<澎湖續編>。
1831年 道光11年 縣臣朱懋於今南投建藍田書院。
1832年 道光12年 陳淑均ˋ李廷璧分別完成<葛瑪蘭廳志>初稿及<彰化縣治>共12卷。
1833年 道光13年 淡水ˋ新竹ˋ桃園一帶彰泉械鬥ˋ福客各庄互相殘殺,禍延數年。
1834年 道光14年 福客兩籍人集資組成“今廣福”墾號,以北埔為中心,從事開墾。
1835年 道光15年 嘉義縣民於笨港建登雲書院。
1836年 道光16年 美國傳教士戴維斯著<中國總誌>,書中肯定台灣優越之通商地位。
1837年 道光17年 葛瑪蘭通判柯培元著<葛瑪蘭志略>。
1838年 道光18年 鳳山知縣曹謹完成曹公圳,引水灌溉,並於道光21年完成擴建工程,撐曹公新圳,以補舊圳之不足。
1840年 道光20年 福佬人由三峽進入福德坑地開墾。
漳州潘定民於芝山巖文昌祠辦義學。
1841年 道光21年 中英鴉片戰爭,英軍船艦進犯台灣西部沿岸。
1843年 道光23年 淡水同知曹謹於艋舺資建文甲書院,積極辦學以振興台北學風。
1845年 道光25年 鉅富林國華興建板橋林宅,弼益館完成。
1847年 道光27年 閩浙總督劉韻珂來台勘查,並將艋舺文假書院更名為學海書院。
登瀛書院於今南投草屯地區成立。
1848年 道光28年 英人戈登將雞籠煤礦勘查報告,在皇家地理學會發表。
1850年 道光30年 麻豆郭家移植文旦種植,為麻豆文旦之始。
台灣兵備道徐宗幹訂“全台紳民公約”六條,以禁絕英國鴉片的輸入。
1851年 咸豐元年 鄭尚入墾卑南(今台東),為漢人入墾台東之始。
全台規模最小的玉山書院於台灣茄冬南堡(今嘉義)成立。
1852年 咸豐2年 陳淑均完成<葛瑪蘭廳志>之彙編。
1853年 咸豐3年 艋舺頂下郊拼,福建同安人敗走大稻埕,遂成大稻埕地方建設之生力軍。
平埔人葛瑪蘭族之加禮宛等六社人,因漢人入侵家園無以維生,而舉族遷往花蓮美崙溪畔,建加禮宛六社,此為平埔族四大遷徙之第四件。
1854年 咸豐4年 淡水干頭庄(今台北市北投區關渡)貢生黃景寅於家鄉設立學校,人稱“關渡先生”。
1855年 咸豐5年 鄭尚教台東卑南族人農業耕作方法。
1857年 咸豐7年 彰化和美道東書院成立,佔地廣大,為台灣由民間籌建數一數二的大型書院。
1858年 咸豐8年 英人郇和遍遊台灣沿海各地,整理有關台灣民族ˋ動植物論文多篇,歸後著<台灣島視察錄>。
1859年 咸豐9年 大稻埕同安人建霞海城隍廟,該廟於是成為同安人團結合作的代表。
1860年 咸豐10年 中英法北京條約中開淡水ˋ安平為通商口岸。
1861年 咸豐11年 清廷改樟腦為國營事業,禁止民間買賣樟腦。
菲國多明我教會傳教士郭德剛到萬金庄(今屏東縣境內)平埔族部落傳教,並建立教堂。
1862年 同治元年 天地會戴潮春起事反清,攻占彰化等地,事變長達三年之久。
1863年 同治2年 板橋林家捐款籌建大觀義學。
1865年 同治4年 基督教長老教會馬雅各(英籍)來台傳教,並於第二年創設旗後“新樓醫院”(今台南市東門路),為台灣第一所現代化醫院。
1866年 同治5年 英人陶德引進福建安溪茶苗到淡北種植,並於艋舺設茶葉烘培廠。
英國建領事館於打狗哨船頭山上(今高雄市鼓山區),現今的高雄市史蹟文物陳列館就是該領事館遺址。
1867年 同治6年 林豪纂<淡水廳志>
劉明燈總兵於草嶺設立虎字碑和雄鎮蠻煙碣。
1869年 同治8年 屏東萬金天主堂重新修建,對當地的平埔族文化ˋ信仰產生鉅大影響,萬金天主堂之建築至今仍完整保存。
1870年 同治9年 艋舺居民合建艋舺淡北育嬰堂,以收容孤兒和棄嬰。今台北廣州街上的育嬰堂碑,為淡北育嬰堂遺址。
1871年 同治10年 琉球漁民遇風暴漂流到台灣,為牡丹社原住民殺害。日人籍琉球為其藩屬之名,向清廷抗議,清廷卻辯稱琅嶠為化外之地,置之不理,日本乃決定進兵台灣。
長老教會牧師甘為霖抵達台灣南部進行傳教工作。
1872年 同治11年 長老教會牧師馬偕抵淡水,藉醫療工作展開傳教。從此馬偕與甘為霖牧師分據北ˋ南兩地傳道,基督教長老會於無形中成南北教派對立局面。
1873年 同治12年 日本人樺山資紀偽裝來台,刺探台情。
1874年 同治13年 日本正式出兵台灣,遊琅嶠(今恆春)登陸,雙方於石門天險激戰,並血洗牡丹社,史稱“牡丹社事件”。
清廷奉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主持台灣防務,監理各國事務大臣。
1875年 光緒元年 清廷解除內地人民渡台禁令,於廈門汕頭及香港各地社招墾局。
清廷增設台北府及淡水ˋ宜蘭ˋ新竹等縣。
1876年 光緒2年 清廷聘請英國工程師以西法開基隆煤礦。
1877年 光緒3年 周有基查勘紅頭嶼(今蘭嶼),建議清廷將之收入版圖。
1878年 光緒4年 清廷招募福建居民至台灣後山開墾,移民人數眾多。
1879年 光緒5年 長老教會牧師馬偕募捐建立馬偕醫館,為台灣北部第一家現代化醫院。
1880年 光緒6年 台北府治建台北儒學及登瀛書院。
1881年 光緒7年 秀姑巒溪山洪爆發,道光九年因躲避漢人流亡至花東縱谷之西拉雅人,因避水患紛紛南移至今花蓮富里到玉里間,面臨再度遷徙之命運。
1882年 光緒8年 馬偕於淡水創建理學堂大書院(於今淡水工商內,又名牛津學堂)。
台灣縣設明新書院(於今集集)。建台北城。
1883年 光緒9年 淡水女學堂落成開學,招收學生皆為平埔族人。
南台灣最著名的鵝鸞鼻燈塔落成啟用。
1884年 光緒10年 中法戰爭,法軍進攻基隆ˋ滬尾,死傷者眾,法司令部弧拔下令封鎖台灣各港口。
1885年 光緒11年 台灣正式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1886年 光緒12年 台南知縣沈受謙改建台南引心書院為蓬壺書院。
1887年 光緒13年 天主教神父何安慈到台北傳教,並在蘆洲及大稻埕設立天主教堂。
清廷建英才書院於苗栗,並於台北設中西學堂。
1888年 光緒14年 後山西拉雅人反清吏之暴虐無道,殺死徵稅官吏雷福海嚴,抗暴情緒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終於引發“大庄事件”,西拉雅人死傷無數,血流成河。
1889年 光緒15年 台中城內建台灣府考棚及宏文書院。
淡水河鐵橋完工,為今台北大橋之前身
1890年 光緒16年 磺溪書院於大肚建立。
台北電報總局設電報學堂,廣招人才。
1891年 光緒17年 彰化興賢書院開始興建。
邵友濂任台灣巡撫縮減新政建設,並撤消西學堂。
1892年 光緒18年 清廷於基隆設金砂總局,管理砂金之開採事宜,並分別在瑞芳ˋ暖暖ˋ頂雙溪ˋ四腳亭設支局。
1893年 光緒19年 朋道ˋ崇基書院分別於台北ˋ基隆興建。
台北到新竹的鐵路完工,全部工程歷時二年餘,並於第二年開始通車。
1895年 光緒21年 後山西拉雅族人不滿清吏的欺壓,再度謀反,燒毀玉里觀音山教堂,為著名的“觀音山事件”。
甲午戰爭結束,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895年 明治28年 台灣正式成為日本版圖,台灣成立台灣總督府,首任總督為樺山資紀。
1896年 明治29年 琅嶠十八社首領潘文杰捐款,協助恆春日語傳習設立分校,校址則在排灣族豬勞束社內(今滿州里德村)。
1897年 明治30年 日治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以招撫原住民為其治理重點,從原住民教育著手舉行“藩政”會議,廣徵意見。
1898年 明治31年 日人分別於台南和台北設本派本願寺學校和大谷派本願寺學校,這是佛教學校首次在台灣設立。日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上任,提出三項治台政策,內容指稱因台灣人恐懼死亡ˋ愛面子ˋ貪錢,所以須以高壓統治,必要時可以金錢和名利收買台灣人心。
英國人必麒麟所寫之<Pioneering in Formosa>於英付梓。該書為必麒麟於1864到1870年間之旅台見聞遊記,對於台灣原住民的著墨頗多。
(註:臺原出版社出版的<發現老台灣>即為<Pioneering in Formosa>之中譯本,想瞭解西方人眼中的原住民世界,絕不可錯過此書)。
1899年 明治32年 台灣總督府維持樟腦品質和防止漢人原住民衝突,宣佈樟腦專賣,同時設立樟腦局。
1900年 明治33年 黃玉階醫師於大稻埕創立“天足會”,倡導“天然足”運動,為近代婦女運動之先聲。
1901年 明治34年 台灣第一現代圖書館─“私立台灣文庫”於淡水落成,在保存台灣史料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長老教會牧師馬偕病逝,享年58歲。
1902年 明治35年 尹能嘉矩出版台灣志。
1903年 明治36年 林獻堂等人成立“櫟社”,以發揚漢學為己任。
日政府成立“藩地事務調查委員會”,將原住民行政事務歸警察管理。同時決定積極開發山地資源,於險要山區,開闢道路,圍困原住民,其目的除使原住民歸順外,另有企圖開採山林內豐富的森林ˋ礦藏和樟腦等資源。
1904年 明治37年 嘉義達邦山區派出所設立學校,教導原住民子弟唸書習字,這是警察辦學之首例。
台南到斗六之鐵路完成通車。
1905年 明治38年 台灣實施第一次戶口普查,平埔族佔全部人口的1.53%,高山原住民則為1.2%。
1906年 明治39年 台灣總督府成立“藩務課”,企圖以武力使原住民歸順。
1907年 明治40年 台北自來水工程開工,這套自來水系統大部分仍使用至今。
1908年 明治41年 台灣縱貫鐵路完成全線通車。總督府為紀念通車,特地於嘉義設北回歸線搭標。
1909年 明治42年 台北謝汝銓等人於艋舺平樂遊酒樓創“瀛社”,以詩會友,宣揚漢詩之美。
1910年 明治43年 總督府開始第三期“五年理藩計畫”,深入原始部落,開拓道路。對於不合作的原住民則採去掃蕩的方式,手段較前二期激烈。
1911年 明治44年 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通車,全長74公里,興建目的在於運輸阿里山豐富的山林資源。
1912年 大正元年 台灣竹農不滿日人官商勾結,對竹農予取予求,而引發林圯埔抗日事件。
1913年 大正2年 日總督府派比亞毫社(今滿州里德村)。首領威郎.台雅為領隊,組織南湖大山探勘隊,深入勘查,為攻打太魯閣族原住民行動做事前準備。
1914年 大正3年 淡水長老教會中學校創立,校址於傳教士馬偕設立的理學堂大書院。
日總督府以三個月時間攻下太魯閣族,戰況激烈,史稱“太魯閣事件”。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更於視察期間,因墜落在西卡夫妮社(今碧綠附近)山區而受傷,一年後負傷死亡。
1915年 大正4年 台北新公園內的台灣省立博物館竣工,該館原為總督府附屬紀念博物館,建館時的資金籌措大部分來自台灣人民的捐款。
余清芳等人於台南西來庵藉佛祖聖地宣傳抗日思想,並籌畫抗日行動,不幸事蹟敗露,日軍趁機濫殺無辜,屠殺當地居民三千餘人,史稱“西來庵事件”。
1916年 大正5年 依圓山坡地地形而建的台北圓山動物園落成,帶給無數台灣人美好童年回憶。
1917年 大正6年 台灣總督府公佈“台灣新聞紙令”,規定報紙發行前必須交警務單位審查,違者則禁止發行。
1918年 大正7年 台中櫟社社員蔡惠如ˋ林幼春等人倡立“台灣文社”,以企圖挽救日漸式微的漢學文化。
1919年 大正8年 總督府公佈“台灣教育令”,准許台灣人與日本人就讀同等學校。
日本治台政治中心─台灣總督府落成(今之總統府),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上任。
1920年 大正9年 連橫完成<台灣通史>之著作,全書三冊,分二年出版,為後世研究台灣史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台灣青年>創刊,帶領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並造成台灣新舊文學論爭的開始。
1921年 大正10年 全台人士創立“台灣文化協會”,假台北市靜修女學校行成立典禮。台灣文化協會之成立宗旨在提昇台灣文化,同時宣揚民族主義。
(註:台灣文化協會之變遷,可參閱臺原出版的<台灣文化協會滄桑>)。
1922年 大正11年 竹南至彰化海線縱貫鐵路全線通車,以彌補山線縱貫鐵路運輸能力之不足。
<台灣青年>雜誌社解散,<台灣>雜誌誕生,為“台灣文化協會”的附屬刊物。
1923年 大正12年 <台灣>雜誌社為普及白話文,另於日本發行<台灣民報>,並設文藝欄,為台灣報紙副刊之濫觴。
1924年 大正13年 宜蘭線鐵路通車,沿線地區為台灣煤礦礦藏豐富地帶,因此意義非凡。
1925年 大正14年 尹能嘉矩病逝。二年後,在其學生版澤武雄努力奔走下,尹能的研究大成<台灣文化志>終於付梓。為研究台灣歷史ˋ人文ˋ民族等之權威。
台灣高山原住民花岡一郎進台中師範就讀,為首位高山原住民師範生。
1926年 昭和元年 台南“安平運河”竣工。
1927年 昭和2年 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於台北樺山小學開幕,台展遂成為日後台灣美術發展的主導。
台灣文化協會左右派分裂,台灣民眾黨成立,為台灣史上第一個反對黨。
1928年 昭和3年 台北帝國大學設立,及今台灣大學之前身。
1929年 昭和4年 蔣渭水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致力於工人生活和福利的改善。
1930年 昭和5年 泰雅族霧社抗日事件爆發,族人死傷過半,至翌年第二次霧社事件終了,起事六社只剩族人二百餘,日人更強迫這些族人遷移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
<台灣民報>更名為<台灣新民報>,為台灣新文學作品的重要刊載園地。
1931年 昭和6年 蔣渭水逝世,為台灣民族社會運動史上之一大損失。
1932年 昭和7年 台灣第一家百貨大樓“菊元百貨公司”落成。
1933年 昭和8年 於台北帝大教書的村上直次郎彙編<新港文書>,交由台北帝大文政學部發行,內容蒐羅台灣南部西拉雅族留存之土地契約書。
1934年 昭和9年 <台灣文藝聯盟>成立,為推展台灣新文學運動而發行<台灣文藝>。
日月潭第一期水力發電廠竣工啟用,興建工程費時15年。
1935年 昭和10年 全台首屆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員選舉,民眾反應熱烈,投票率相當高,時年台灣人口達531萬5千多人。
1936年 昭和11年 楊逵創辦社會主義色彩濃厚的<台灣新文學雜誌>,為台灣作家開闢寫作園地。
1937年 昭和12年 日政府為推行“皇民化運動”,全面禁止使用漢文,各報章雜誌之漢文欄,均奉令停刊。
台灣總督府內務局規劃大屯山ˋ次高山(雪山ˋ含太魯閣)ˋ新高山(玉山ˋ含阿里山)三個國家公園,為台灣國家公園規劃之始。戰後之國家公園,除墾丁及雪霸外,大都依原有之規劃設計。
1938年 昭和13年 為戰爭期間安全考量,台灣施行全台燈火管制。
1940年 昭和15年 總務長森岡藉“皇紀紀元2600年”當天,發表准許並鼓勵台灣人改換日本姓名,半年之後,更改人數只有168人,效果不彰。
日本作家西川滿發行<文藝台灣>,為一本純日文學雜誌。
1941年 昭和16年 池田敏雄創辦<民俗台灣>月刊,日本畫家立石鐵臣逐期連載<台灣民俗圖繪>,為40年代台灣映像刻繪出珍貴紀錄。
(註:臺原出版社於1994年一月出版的<巧筆刻繪生活情>中,蒐錄立石鐵臣為<民俗台灣>刻繪的版畫80幅。想一窺40年代台灣樸素風貌,絕不可錯過此書。)
1942年 昭和17年 日實施志願兵制度,徵集原住民編成“高砂義勇隊”,遠赴菲律賓作戰。
1943年 昭和18年 日本在台實施六年國民義務教育,頒令廢止私塾。第二年,登記就學之兒童以占70%強。
“台灣新聞學之父”─賴和病逝。
日本音樂家黑澤龍朝來台灣採集原住民音樂。
1944年 昭和19年 日治末代總督安藤立吉上任。二年後,安藤於上海戰犯牢獄自殺身亡。
1945年 昭和20年
民國34年 日本戰敗投降,中國政府完成台灣接收工作。
吳濁流完成<亞細亞的孤兒>長篇小說,文中對台灣人悲情命運多有著墨。
1946年 民國35年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常有持槍的武裝員警藉權欺壓百姓,不斷滋擾生事,因而引發新營ˋ布袋ˋ員林三大社會暴動事件,為1947年的“228事件”埋下禍端。
1947年 民國36年 查緝私煙案引爆“228事件”─由於長年累月台灣人民對政府之政治壓迫及昏庸官員之不滿,加上戰後新移民歧視台灣人等種種因素,終於發生群起抗暴事件,事變發生後,國民政府依然故我,採大力鎮壓和濫意屠殺之手段,使許多無辜人士平白葬送寶貴生命。
四十多名鄒族人集體為“228事件”時襲擊機場一事自首。
1948年 民國37年 台灣省主席魏道明成立台灣省通志館,以整編台灣文獻ˋ撰寫台灣省通志。
1949年 民國38年 台灣全島進入戒嚴時期,並通過“懲治叛亂罪犯條例”,對島內人民之活動做許多不合理限制。
國民黨軍潰散敗退台灣,中央政府正式遷台。
1950年 民國39年 國民政府實施“白色恐怖”,以利高壓統治,並濫捕無辜知識分子,扼殺許多有為精英,令人遺憾。
台灣正式實施地方自治,重新調整行政區域,縮小縣市所管轄的範圍。
1951年 民國40年 <台灣風物>創刊,以季刊方式為台灣民俗傳統采風做詳盡的紀錄。
1952年 民國41年 國民政府以“改善民俗,節約拜拜”為由,對於各地的迎神賽會及祭祀加以限制,使台灣通俗信仰的發展,受到壓迫及箝制。
1953年 民國42年 橫跨濁水溪之西螺大橋完成通車,為當時遠東地區最長的公路大橋。
日本音樂家黑澤龍朝於巴黎國際民俗音樂大會中介紹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造成國際間的轟動。
1954年 民國43年 台大人類學系與台北市文獻會共同合作完成圓山貝塚的挖掘工作﹔南投文獻會於集集附近洞角地方完成史前遺物的挖掘。
1955年 民國44年 由民間籌畫拍攝的影片<六才子西廂記>上映,為台灣影史上的第一部福佬語電影。
陸軍上將孫立人因涉嫌包庇匪諜郭廷亮,被蔣中正罷免官職,到1990年他逝世前,一直被軟禁在台中,此案至今仍為一大懸案。
1956年 民國45年 大專院校正式採聯合招生,舉辦第一次聯考。
鍾理和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獲中華文藝獎第二名,但遲至1961年才由<聯合報>連載。
1957年 民國46年 鍾肇政編<文友通訊>,希望藉刊物的發行,以聯繫台灣省籍作家,共同為台灣現代文學努力。
1958年 民國47年 第三屆亞洲運動會於日本東京展開序幕,阿美族楊傳廣等人勇奪六面金牌。
台北文獻會發現大坌坑遺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觀音山後山山麓,為台灣考古史的重大發現之一。
1959年 民國48年 中橫公路宜蘭支線通車,中橫公路工程到此完全告一段落,後因八七水災而延至第二年通車。
台灣中南部連日暴風雨,導致河水暴漲,造成歷年來最嚴重的八七水災,損失慘重。
西藏抗暴紀念日(1959.3.10)
1960年 民國49年 鄉土文學作家鍾理和病逝,其作品常流露出對母土的真摯情感及熱愛,為50年代台灣鄉土作家之翹楚。
<自由中國>雜誌社社長雷震籌設新黨期間,以涉嫌叛亂罪名被判刑10年,新黨籌設便告中斷。1961年 民國50年 臺北市中華路的中華商場完成改建,商家雲集。都市急遽發展後,漸漸成為交通毒瘤,1992年因捷運之施工,終於面臨拆除的命運。
鍾肇政首部長篇小說<魯冰花>開始在<聯合報>副刊連載。
1962年 民國51年 <傳記文學>創刊,第一任主編為劉紹唐。
以台灣獨立為訴求之施明德等人,被冠以叛亂罪名而遭逮捕。
1963年 民國52年 被誤列入邪教的一貫道宣佈解散各級組織。直至1988年,經各界有心人士奔走,一貫道才得以重見天日,成為合法宗教團體。
花蓮國際港擴建工程完工,為加速台灣東部開發的大功臣之一。
1964年 民國53年 具防洪ˋ發電等多項功能的石門水庫,在歷時八年後全部工程終於興建完畢,景色優美的石門水庫,也成為渡假休閒的好去處。
吳濁流發行<台灣文藝>雙月刊﹔陳千武等現代詩人合創<笠>詩刊。此二份刊物皆為戰後台灣本土文學的重鎮。
1965年 民國54年 教育部將大專聯考分為甲ˋ乙ˋ丙ˋ丁四組,原意是希望每位學生皆能適性發展,結果大部分學生為了擠窄門,糊裡糊塗選讀熱門科系。
鍾肇政完成<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之彙編,並由文壇社出版發行。
1966年 民國55年 吳濁流創辦的“台灣文學獎”首屆頒獎,鍾肇政ˋ鍾鐵民ˋ七等生等人均獲獎。
第一所空中商職於台北成立,透過廣播媒體輔助教學,為台灣史上的首例。1967年 民國56年 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並擴大行政範圍。
1968年 民國57年 政府將國民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從此國小學童再受初中入學考試之壓力,但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只是把壓力延伸到國中生身上。
原住民布農族紅葉少棒隊與日本少棒隊舉行比賽,以七比零之佳績大勝日本隊,為台灣少棒隊在國際交誼賽中的勝利,首開先河。
1969年 民國58年 台大考古隊在台東八仙洞遺蹟進行挖掘,此遺蹟的發現,將台灣前史的研究,又往前延伸了六千年。
1970年 民國59年 蔣經國於紐約遇刺而毫髮未傷,執行任務的二人黃文雄ˋ鄭自才當場被捕,黃ˋ鄭為台獨聯盟旗下的學生。
1971年 民國60年 橫跨澎湖白沙嶼和西嶼的跨海大橋完成通車大典,因程度超越西螺大橋而躍升為遠東地區最長的公路大橋。
1972年 民國61年 臺ˋ日斷交,國內發起一連串抵日活動。
1973年 民國62年 <文學季刊>創刊,尉天聰為首任主編,以標榜本土化文學為宗旨。
大學聯招會改人工閱卷為電腦閱卷,全部流程皆以電腦化處理,以節省時間。
呂柄川首先以台灣原住民音樂為研究對象,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
1974年 民國63年 數十位中外環保人士舉行集會座談,建議政府設立自然環境保護區,以挽救日漸破壞的台灣生態環境。
1975年 民國64年 蔣介石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嚴家淦在隔天宣誓就任總統。
黃信介發行<台灣政論>月刊,出版四期後便告停刊。
1976年 民國65年 時年57歲素人洪通於台北美新處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他鮮豔明麗的半抽象畫作,在非學院派中,獨樹一格。
名作家吳濁流逝世,享年77歲。吳氏為台灣文學史上的瑰寶,曾創辦<台灣文藝>雜誌。
1977年 民國66年 台灣文壇掀起了鄉土文學論爭,回歸鄉土的本土寫實文學一時間蔚為潮流,成為熱門話題。
桃園中壢213投票所發生選舉糾紛,引起激烈的群眾事件,史稱“中壢事件”。
1978年 民國67年 南北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為南北兩地往來交通節省不少時間,但用不到幾年,便成“全世界最大的停車場”。
由許常惠領導的台灣省民族音樂調查深入叢山輯錄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歌謠採自然和絃合唱和平行唱法,少有樂器伴奏,繁複多變的歌唱技巧,為世界音樂史上的珍寶。
1979年 民國68年 <美麗島>雜誌創刊,全部社員均為黨外人士,以發展台灣民主運動為鵠的。推動期間,困難重重,於是年底在高雄發生美麗島集會警民衝突事件,<美麗島>雜誌被迫停刊,為著名的“美麗島事件”。
鄉土文學作家楊青矗和王拓因參與“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
1980年 民國69年 聯結蘇澳和花蓮間的北迴鐵路正式通車,解除花蓮地區長久以來其他地區聯絡不易的缺點,然而北迴鐵路車票一票難求,也早為各界所詬病。
台灣大學考古隊展開卑南遺址挖掘工作,著名的板岩石板棺就是由卑南遺址所出土。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正式成立,以服務為宗旨,接受消費者申訴並針對坊間販售物做檢驗評估,以防消費者蒙害。

1981年 民國70年 恆春的台灣民謠歌手陳達車禍身亡,在他76年的人生旅途中,有60年是在手抱月琴的吟唱生活中渡過。
1982年 民國71年 恆春半島墾丁國家公園正式成立,為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區內屬熱帶性氣候,具複雜多變的地形景觀和生態景觀。
台北土地銀行古亭分行發生五百萬元重大搶案,搶案主角李師科的故事還曾被搬上銀幕。
1983年 民國72年 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通過大學聯考新方案,將考生依性向及興趣分類並採先考試後填志願的方法,做為分發標準,預計於73年度起實施。
布農族青年田雅各發表<拓拔斯.搭瑪匹瑪>,而受文學界肯定。
1984年 民國73年 台北縣土城鄉海山煤礦傳大災變,造成八十餘名礦工罹難,現場一片愁雲慘霧﹔事隔一個月,再傳瑞芳煤礦坑內發生火警,一百多名礦工中,只剩二十名生還者,情況悲悽,令人為之鼻酸。
對賴和於1958年被逐出彰化忠烈祠一事深感不滿,因此起而平反。台灣原住民權益促進會成立,揭開台灣原住民運動序幕。
1985年 民國74年 玉山國家公園及陽明國家公園管理處陸續設立,對玉山和陽明山兩地的生態環境具相當程度的保護意義。同時提供給國人兼具休閒與知性的旅遊空間。
楊逵病逝,享年80歲。終其一生活躍於台灣文壇,曾於1949因著<和平宣言>而遭逮捕,過了12年的牢獄生涯。
1986年 民國75年 民主進步黨,於白色恐怖未除的情況下毅然成立,為戰後第一個反對黨,第一任主席為江鵬堅。
台北圓山動物園舉行搬家大遊行,盛況空前,行經路線擠滿圍觀民眾,新園則位於台北木柵。
阿里山鄒族19歲青年湯英伸向警方自首,承認殺害北市新生北路洗衣店一家三口。第二年經法院審理被判死刑,社會各界喧然大波,群起聲援,帶給大家重新省視長久以來的原住民問題。

1987年 民國76年 政府正式宣佈台灣包括澎湖地區戒嚴解除,同年並解除“報禁”。
“台灣筆會”正式成立,對台灣文化之推廣,不遺餘力,為一本土化筆會。
原權會要求更改吳鳳鄉鄉名為阿里山鄉,刪改教科書中過分美化的吳鳳故事,並於嘉義縣政府舉行抗議活動。

1988年 民國77年 中ˋ南部農民北上遊行請願,要求政府禁止進口美國水果ˋ火雞肉,卻與警方發生火爆流血衝突,雙方僵持不下,為此事件受傷者達百餘人。因為遊行日期為五月20日,史稱“五二0事件”。
由“雅美青年聯誼會”發起,為反對核能電廠設立的示威抗議活動,於蘭嶼揭開序幕。
原住民知青多奧等人聚集嘉義市火車站前拆除吳鳳銅像,從此破除虛擬的吳鳳神話,為原住民活動中重要轉戾點。事件主要策劃者多奧,不幸於1994年五月被不同政治理念者,用汽車壓輾身亡。

1989年 民國78年 臺原出版社暨基金會正式創立,在林經甫博士的領導下,大力推廣本土研究與常民文化,為民間本土文化運動主力推動單位。
“無殼蝸牛族”參與萬人露宿街頭的活動,抗議房價的不合理。露宿活動分別於台北忠孝東路和台中中山公園進行。
全世界第一份原住民主持的報紙─<原報>,正式創刊。
1990年 民國79年 萬名學生在中正廟集合,要求國民大會解散ˋ老國代下臺,為台灣近代最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史稱“三月學運”。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為保存“客家文化”,爭取客家人權益而奮鬥。
1991年 民國80年 “獨臺會”事件爆發,為解嚴後另一白色恐怖事件,被稱為現代文字獄,舉國譁然。
1992年 民國81年 政府正式公佈<二二八研究報告>,但因內容避重就輕,社會大眾普遍不滿意。
1993年 民國82年 台灣電影<囍宴>(由李安導演)榮獲威尼斯影展銀棕櫚獎及柏林影展金熊獎,於國際影壇大放異彩,可惜卻因台灣沒有獨立國名,不能名正言順地以台灣之名參展。
1994年 民國83年 原住民正名運動,於“台灣原住民文化會議”中,首次獲得李登輝回應,國民大會及立法院都積極運作於憲法中加入原住民條款,以示尊重原住民。平埔族中的葛瑪蘭族並積極爭取為第十族。
立法院刪除民意代表ˋ鄉鎮市長選舉的學ˋ經歷限制,從此以學歷掛帥的台灣選舉,應可獲得改善。
戰後四十年來,台灣人被剝奪的地方自治權利,終於還給人民,首度全面民選省市長於十二月舉行投票。



--------------------------------
台湾500年大事记(公元1500年~2000年)----大陆版本

約3萬年前,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左鎮人”從大陸東南沿海到達臺灣。
公元前15000年公元前3000年,臺灣臺東縣出現標幟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徵的長濱文化。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以新石器時代為特徵的臺灣大坌坑文化出現。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臺中縣出現牛馬頭文化。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臺灣屏東出現鵝鑾鼻文化。
公元前2500年,臺灣地區出現與大陸文化有密切淵源的新石器文化“鳳鼻頭文化”。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年,新店溪、淡水河、臺北盆地出現園山文化。
200年,從苗栗到彰化的海岸地區出現標幟進入鐵器時代番仔園文化。
230年,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餘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607、608年,隋朝將軍朱寬兩次橫渡臺灣海峽,到達流求(臺灣)。
610年,隋煬帝派將領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領兵萬餘人到達了臺灣。
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起200間房屋,派水軍長期駐守。
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征討日本,途經臺灣和澎湖。
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員到臺灣“宣撫”。
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晉江縣。
1297年,元政府派福建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二人率軍前往流求招諭。
1335年,元正式在澎湖設立了政府管理機構“巡檢司”。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撤消澎湖巡檢司,將在澎湖居民盡遷內地。後澎湖巡檢司又恢復。
1403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鄭和率領船隊曾在臺灣停留。
l563年(明嘉靖42年), 俞大猷、戚繼光追勦海盜林道乾入臺.
l580年,西班牙耶穌會教士前往澳門,歸途遇臺風抵臺.
1592年,日本海盜侵擾臺灣雞籠、(水+扈)尾.(基隆.淡水)
1593年,豐臣秀吉派家臣原田孫七郎到臺灣催促納貢未成.
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
1602年,荷蘭派韋麻郎率領船隊東來,進攻澳門,遭到中國軍民的抵抗.
1603年1月8日,沈有容全殲竄入臺灣的倭寇.
1604年,明朝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名為“遊歲”的軍事管理機構,並屯軍.以防倭寇侵擾.
1604年8月,韋麻郎又率領船隊進犯澎湖.
1604年10月,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領戰艦50艘驅逐進犯澎湖的荷蘭人.
1615年,德川幕府派四千士兵遠征臺灣,中途因臺風遇難.
1616年,日本軍閥政府派船進犯佔灣,遭到明軍重創.
1621年,顏思齊率人居臺灣,鄭芝龍附之.
1622年6月荷蘭再次派遠征艦隊總司令雷約茲率領軍艦14艘,再次侵入澎湖並對福建沿海進行騷擾.
1622年7月13日,福建巡撫南居益迫使荷軍拆城.
1623年,明朝禁止船隻航行臺灣.
1624年9月,荷蘭殖民者侵佔了臺灣.
1625年,荷蘭殖民者建築熱蘭遮城(今赤嵌城)從此開始在臺灣近38年的殖民統治.
1626年 ,西班牙艦隊登陸雞籠(今基隆).
1629年,西班牙軍在淡水建造聖多明哥城(淡水城).
1629年,荷人出兵征服小琉球.
1630年,鄭芝龍來臺拓墾.
1634年,荷蘭軍於臺南建造的熱蘭遮城(今赤嵌城)竣工.
1635年9月5日,臺南麻豆社人民舉行反荷武裝起義.
1635年11月,麻豆社被攻破.
1636年3月,蕭壟社被攻破.
1641年,荷蘭人出兵佔領北部的雞籠(今基隆)、淡水,控制了北部沿海.
1652年,荷蘭人建普羅民遮城.
1652年,郭懷一與福建、廣東等移民密謀反荷起義.
1652年9月7日,郭懷一聚集義民16萬人,襲擊赤嵌樓.
1656年,清政府實施海禁.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將士2萬5千餘,戰船百餘艘進軍臺灣.
1661年4月30日,鄭成率軍在臺灣登陸.
1661年5月3日,荷蘭方面派出兩名高級官員與鄭成功進行談判.
1661年5月4日,普羅文查城荷軍簽署投降協議.
1661年5月5日,鄭成功進入大員市區,形成了對熱蘭遮城的包圍.
1661年8月中旬,荷蘭援兵抵達臺灣.
1661年9月16日,荷蘭援軍配合熱蘭遮守軍向鄭軍水師發動攻擊戰敗.
1661年12月,荷軍主帥逃回了巴達維亞.
1662年1月25日,鄭軍向熱蘭遮城發起猛烈攻擊,粉碎了荷蘭殖民者的頑抗.
1662年1月27日,荷蘭的臺灣評議會決定投降.
1662年2月3日,鄭、荷雙方的代表在大員市鎮的稅務所完成了協議換文.
1662年2月9日,荷蘭人退出熱蘭遮城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6年,臺灣第一座孔廟落成.
1669年,康熙皇帝派大臣到福建主持與鄭經談判.
1673年,沈光文設私塾教育平埔族人.
1674年,大陸發生“三藩之亂”,鄭經乘機從海上出兵,遭失敗.
1680年,鄭經撤出廈門,完全退守臺灣.
1681年,鄭經病逝,島內因爭權出現混亂.
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領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向臺灣、澎湖進發.
1683年10日,清軍向澎湖發起進攻.
1683年10日16日,鄭軍與清軍進行激戰,鄭軍大敗.
1684年7月31日,鄭克(土+爽)派人到澎湖向施琅請降.
1684年9月17日,鄭軍向清軍正式遞交了降書和所有印冊.
1684年10月3日,施琅親自前往臺灣,接受了鄭氏的歸降.
1684年,清政府決定在臺灣設一府三縣,並明諭臺灣隸屬福建省管轄.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吳球起義.
170I年(康熙四十年),劉卻起義.
1721年5月14日,朱一貴於羅漢門起義.
1723年(雍正元年),朱一貴起義被鎮壓.
1723年,清政府增設了彰化縣和淡水廳.
1725年,清政府開放熟番地區準租給漢人.
1726年,清廷將臺灣鹽業由民營改為官營制.
1727年,清政府又添設了澎湖廳,並將臺灣正式定為官方統一名稱.
1732年(雍正十年),吳福生起義.
1745年,清廷允許移民攜眷屬入臺.
1748年,清政府停發來臺執照.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黃教起義.
1783年,大陸的祕密結社“天地會”傳入臺灣.
1786年,清政府嚴令解散“天地會”,並緝捕會黨.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11月底,林爽文起義.
1786年12月13日,林爽文義軍攻下鳳山.
1786年12月19日,林爽文與林合兵圍攻臺灣府城.
1787年,清政府派大學士福康安、領侍衛大臣海蘭察,調川、湘、貴、粵四省兵分幾路入臺.
1787年12月初,福康安率兵抵鹿港.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2月I0日,林爽文被捕.
1795年(乾隆六十年),陳周全起義.
1796年(嘉慶初年),黃鬥奶起義.
1805年(嘉慶十年),林瓶起義.
1811年(嘉慶十六年),高勇起義.
1823年(道光三年),林永春起義.
1841年,中、英首次在臺交戰,停泊雞籠的英籍船艦納爾不達號(nerbudda)被擊沉.
1853年,李石與楊文愛、林清等十餘人,在灣裏街村起義.
1854年,美國伯理派阿布特率艦隊開到臺灣,調查臺灣地質礦產,力主佔領臺灣.
1862年,戴潮春起義.
1863年,戴潮春被捕、遇害.
1865年,戴潮春起義被平息.
1867年,美國入侵臺灣,當地軍民奮起還擊,迫使侵略軍退出臺灣.
1870年以後,實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開始對外“開疆拓上”,把琉球和臺灣作為擴張的目標.
1874年4月,日本侵入臺灣,臺灣軍民英勇抗擊.
1874年I0月,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日本向清政府索取了50萬兩白銀,退出臺灣.
1875年,清政府為鼓勵開墾土地,在臺灣設置了招墾局.
1875年,臺灣行政機構增為2府8縣4廳,統治臺灣澎湖全部地區,並把原地名雞籠改為基隆.
1883年12月,法國挑起了中法戰爭,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侵略目標首指臺灣.
1884年7月,劉銘傳率軍進入臺灣,加強臺灣海防.
1884年,法軍進攻臺灣,遭劉銘傳軍重創.
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訂,法軍被迫撤出臺灣.
1885年7月,左宗棠上疏,建議立即建立臺灣省.
1885年10月,慈禧太后下懿旨,詔準左宗棠提出的臺灣建省方案.
1887年,劉銘傳在臺南臺北兩地分設“清賦總局”.
1887年底,臺北創設郵政總局.
1888年3月3日,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正式上任,臺灣省正式建立.
1893年,建成臺灣第一條鐵路。鐵路北起臺北,南抵新竹.
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1895年5月25日,上午臺灣抗日政府正式成立,定名為臺灣民主國.
1895年5月29日,日軍開始進攻臺灣,臺灣軍民英勇抗擊.
1895年6月1日,清政府的代表李經方與日本人簽訂《交接臺灣文據》,臺灣正式割讓給日本.
1895年6月3日,日本陸海軍同時向基隆發起進攻,基隆失陷,臺北危急.
1895年6月6日,“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回廈門.
1895年6月7日,日軍進入臺北城.
1895年6月17日,日本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舉行始政儀式,正式建立起在臺灣的殖民統治.
1895年7月,日本的“總督府”派人在臺北成立“國話傳習所”,推行奴化教育.
1895年9月16日,日軍成立“南進司令部”,調集4萬大軍,海陸並進,向臺灣南部進犯.
1895年10月11日,抗日義軍與日軍在嘉義展開激戰。日軍戰敗.
1895年10月12日,抗日義軍退出嘉義城.
1895年10月19日,劉永福乘坐英國輪船內渡.
1895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臺南城.
1898年,日本在臺灣制定旨在實施奴化教育的《臺灣公學校規則》.
1899年,日本殖民者成立臺灣銀行,控制了全島的金融.
1913年,羅福星領導的苗栗起義爆發.
1915年3月,西來庵起義.
l9l8年,孫中山抵臺北.
1920年,留日的臺灣學生成立“新民會”進行新文化的啟蒙宣傳.
1924年,臺北師範學校學生罷課.
1930年,高山族人民的霧社大起義爆發.
1931年,臺灣民眾黨被禁止結社及活動.
1936年,日本積極獎勵日人移住臺灣.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臺灣人踴躍抗日,日本重派武官總督鎮臺.
1941年,日本駐臺總督在臺灣發起所謂獻金報國、儲蓄報國活動,以補救軍費的不足.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12月9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宣佈廢除中日之間的一切條約和協議.
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國在開羅召開最高首腦會議,中國代表明確提出臺灣、澎湖應歸還中國.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簽署《開羅宣言》嚴正宣言:“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將臺灣、澎湖交還中國.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條款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簽署.
1945年10月25日,國民黨政府在臺北舉行臺灣省日軍受降儀式.
1946年,留臺日人全部遣回日本.
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
1947年3月3日,王添燈等人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當局協商解決問題.
1947年3月5日,工人、農民和學生組成武裝隊伍,攻打國民黨軍隊據點,搗毀國民黨黨部.
1947年3月7日,陳儀拒絕“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處理大綱”.
1947年3月8日,中共中央通過其在陝北的電臺發表廣播,表示支持臺灣人民的反抗鬥爭.
1947年3月8日,國民黨當局從大陸調來的兩個步兵師和一個憲兵團分別在基隆、高雄登陸,開始大肆鎮壓起義群眾.
1947年3月I0日,蔣介石發表處理“2•28”事件的談話,陳儀宣佈解散“2.28”事件處理委員會.
1947年3月17日,白崇禧在臺灣發表處理“2.28”事件的意見.
1947年3月25日,國民黨政府宣佈“2.28”事件已經解決.
1947年3月,美駐臺北領事館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和“聯合國托管”方案.
1949年1月27日,美軍顧問團撤離中國.
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
1949年4月,國民黨當局頒布地租條例.
1949年5月20日,陳誠頒布“戒嚴令”,在臺灣境內實施戒嚴.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其中強調了“一邊倒”的方針.
1949年8月5日,美國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
1949年12月7日,國民黨宣佈退守臺灣,國民黨“政府”遷至臺北,海峽兩岸從此再度隔絕.
1949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臺北.
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發出《關於臺灣政策宣傳指示》說:“臺灣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戰略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明確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在1950年解放臺灣、海南島和西藏,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代表美國政府正式發表對臺問題聲明,重申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規定.
1950年1月13日,在美求援達一年之久的宋美齡黯然返臺.
1950年2月6日13日,國民黨當局派飛機連續襲擊上海市13次.
1950年2月19日,美制國民黨飛機轟炸南京.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宣佈繼續行使“總統”職權.
1950年4月26日,國民黨當局修訂頒布“懲治叛亂條例”,嚴格限制臺灣民眾與大陸人民的交往聯繫.
1950年5月9日,3架國民黨飛機空襲福州.
1950年5月16日,蔣介石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盪,五年成功”
1950年5月18日,人民解放軍解放舟山群島.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解放臺灣的計劃被推遲.
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
1950年6月29日,美國第七艦隊的6艘驅逐艦,2艘巡洋艦和1艘運輸艦侵入臺灣海峽.
1950年8月初,美國又派第13航空隊進駐臺灣,並發表“臺灣地位未定”的謬論.
1950年10月,美國提出受到蘇聯和中國政府質詢的關於對日和約問題的備忘錄.
1950年10月,蔣介石集團召開國民黨七大,通過關於反攻大陸的決議案.
1951年,“臺獨”分子在日本建立組織.
1951年6月,臺灣實行公地放領.
1951年9月4日至8日,“對日和約”會議在美國舊金山召開.
1952年9月20日,國民黨軍隊襲擊大陸沿海並一度佔領南日島.
1953年,臺灣開始實施第一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
1953年1月1日,蔣介石發表《告同胞書》,叫嚷軍事第一,反攻第一,“復國雪恥”.
1953年2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下令將原來的“臺灣海峽中立化”政策改為“單方面防守臺灣”.
1953年4月,國民黨當局頒布具體實施條例,購買地主的土地.
1953年7月16日,蔣軍1萬多人突然襲擊福建省東山島,被人民解放軍擊潰.
1954年7月26日,中國政府正式宣佈要解放臺灣.
1954年9月3日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連續對金門、馬祖諸島蔣軍實行懲罰性打擊.
1954年12月2日,美國同蔣介石集團簽訂了所謂的“共同防禦條約”.
1954年12月8日,周恩來發表聲明,指出美臺“共同防禦條約”是“非法的,戰爭的條約”.
1954年12月10日,美蔣交換“諒解”“換文” 正式取得在臺、澎及附近地區部署軍隊的“權力”.
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了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島.
1955年1月24日,周恩來總理發表《關於美國政府干涉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聲明》.
1955年1月28日,美國會公然授權美國總統在必要時可以使用美國軍隊防守有關沿海島嶼.
1955年2月初美國在臺灣海峽集中了包括6艘航空母艦和近百艘巡洋艦、驅逐艦在內的數百艘軍艦.
1955年2月5日,蔣軍在美艦的幫助下撤出大陳島.
1955年2月25日,蔣軍又撤出南虎山島.
1955年4月,周恩來在訪問緬甸時說如果美軍撤退,我們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
1955年5月13日,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條件下,爭取和平的解放臺灣”.
1955年7月30日,周總理重申只要美國不干涉中國的內政,中國政府願和臺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
1956年,“臺獨”分子在美國建立組織.
1956年7月16日,周恩來在會見原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記者曹聚仁時,首次提出第三次國共合作的設想.
1957年春,蔣介石派國民黨“立法委員”宋宜山到北京與周恩來、李維漢等領導人接觸.
1957年10月,國民黨召開全會,由“保衛臺灣,建設臺灣”,發展到“反攻大陸”.
1957年11月,美國第六艦隊在臺灣南部海域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1957年11月28日起,國民黨出動部隊11萬多人,進行全島大演習.
1958年1月22日,解放軍海軍與國民黨海軍在馬祖列島附近發生激烈海戰.
1958年3月,美國成立了“美軍駐臺協防軍援司令部”,全權揮在臺美軍和國民黨軍隊.
1958年3月14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到臺,與蔣介石會商“臺美合作問題”.
1958年7月,美國慫恿國民黨部隊加強對中國大陸的騷擾.
1958年7月,美國支持蔣介石集團在臺灣海峽地區進行戰爭挑舋.
1958年8月,美國援助臺灣的第一批F-100型戰機運抵臺灣.
1958年8月6日,臺當局“國防部”宣佈臺灣海峽情況高度緊張,命令部隊進入緊急戒備狀態.
1958年8月17日,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作出炮轟金門,攻而不取的決定.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對金門等島嶼的蔣介石軍隊實行炮擊.
1958年9月6日,周恩來發表聲明,重申解放臺、澎、金、馬是中國的主權,任何外國不得干涉.
1958年9月7日起,美軍第七艦隊開始為金門補給艦隊護航.
1958年9月下旬,蔣介石公開表示固守金、馬.
1958年10月6日,中國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告臺灣同胞書》.
1958年10月25日,中國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解告臺灣同胞書》.
1958年11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為其軍事干涉製造輿論的美國駐外使團的備忘錄.
1958年12月10日,美國宣佈從臺灣地區撤出部分海空軍.
195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劉少奇發佈特赦令,首次對確有改惡從善的國民黨戰犯實行特赦.
1961年10月10日,蔣介石發表文告,再次鼓吹“光復大陸失土”.
1962年1月1日,蔣介石公開宣佈:“對反共作戰,已經有了充分準備,隨時可以開始行動”
1962年,蔣介石成立“反攻行動委員會”,下達“征兵動員令”.
1962年開始,臺灣當局連續派遣武裝特務竄犯中國大陸.
1963年11月,國民黨九大確定了所謂“反共復國總體戰方略”.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佈建交。法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1965年,高雄、臺中等地先後建立了三個出口加工區,臺灣進入經濟起飛階段.
1969年3月,國民黨召開“十全”通過了“積極策進反攻大陸案”.
1970年1月,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華沙恢復.
1970年1月,“臺獨”分子彭明敏逃往美國.
1970年,統一指揮“臺獨”的“世界臺灣人爭取獨立聯盟”(即“臺獨聯盟”)在美國成立.
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轉告中國,美國願意派一名高級使節訪問北京.
1971年7月8日,基辛格祕密訪華.
1971年7月15日,中美雙方就基辛格訪華發表公報.
1971年10月25日,美國企圖在聯合國製造“兩個中國”的“重要問題”提案被否決.
1971年10月25日,聯大以壓倒多數通過2758號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將臺灣驅逐出聯合國.
1971年,臺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臺灣最早的人類化石.
1972年2月4日,臺“外長”周書楷在“監察院外交委員會”上宣稱,今後臺“將採取彈性外交”.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訪華.
1972年2月27日,中美兩國政府發表《上海公報》.
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簽署聯合聲明,日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1973年2月,中日兩國達成了互相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處的協議.
1973年11月,國民黨十屆四中全會確立了“彈性外交”的原則.
1974年,臺南縣左鎮鄉再次發現人類化石.
1975年12月,福特總統訪問中國.
1977年5月,卡特就任美國總統,派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華.
1978年10月8日,鄧小平提出,我們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但不作不使用武力的承諾.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聯合公報發表,美國再次承認“臺灣是中國一部分”.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佈了和平統一中國的方針.
1979年1月1日,美國通知臺灣:“結束外交關係”.
1979年1月,中美建交後,蔣經國公開提出維持美臺“新關係五原則”.
1979年1月8日,鄧小平明確表示,將來臺灣實行什麼制度,可以根據臺灣人民的意志決定.
1979年3月1日,中美兩國互派大使.
1979年4月,美國會通過了“與臺灣關係法”.
1980年1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向中國提供貿易最惠國待遇的決議案.
1980年5月16日,臺“交通處”通告,禁止外籍商船直接往返於中國大陸和臺灣各對外港口.
1980年6月9日,蔣經國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治口號.
1980年8月23日,“國貿局”通令“臺灣所有輸出廠商及貿易商,不得與大陸進行貿易”.
1981年3月,國民黨正式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定為該黨的綱領.
1981年4月,國民黨召開十二大,通過了《貫徹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
1981年8月26日,鄧小平說表示“和平解決不可能,不排除用武力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向新華社發表談話,進一步闡明實現中國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
1981年12月4日,中美開始就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進行談判.
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
1982年8月17日,中美髮表對臺軍售問題的聯合公報,宣佈分步驟解決.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進一步闡述了實現臺灣和中國大陸和平統一的構想.
1983年9月30日,國民黨的《香港時報》提出“和平統一六原則”.
1983年11月15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了一項“臺灣前途決議案”.
1984年1月30日,臺“行政院長”宣佈,臺灣人員在“國際學術、科技、體育、文化等方面的會議和活動”中,可以與大陸人員接觸交往.
1984年3月,美國宣佈:美政府“工作階層的官員”可以以“美國在臺協會”顧問的身份赴臺“旅行”
1984年3月,臺當局“經濟部”宣佈放寬自港澳轉口產品限制,默許民間通過轉口形式與大陸通商.
1984年7月,臺灣當局接受國際奧委會的改名決定,以“中國臺北”名稱參加體育交流.
1985年7月4日,臺灣當局宣佈了轉口貿易“不接觸、不鼓勵、不干涉”的“三原則”.
1986年3月,蔣經國在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中國國民黨對於統一的主張”.
1986年5月3日,臺灣“中華航空公司”機長駕機飛回中國大陸.
1986年10月14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了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的方案.
1987年3月6日,“行政院長”俞國華首次承認以臺灣的武力進攻大陸“是不可能的”
1987年10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公佈了有關接待臺胞辦法.
1987年11月,臺灣當局有限度開放臺灣民眾到大陸探親.
1988年2月,李登輝繼任“總統”表示:“中華民國的國策”就是只有一個中國的政策.
1988的4月18日,臺灣紅十字會開始受理轉遞大陸信件.
1988年7月,國民黨召開“十三大”,把其政策重點從“反共復國”轉變成“偏安等待”.
1988年7月,國務院正式公佈《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
1988年8月23日,臺當局設“大陸工作會報”與“大陸工作指導小組”,以統籌、指導新的大陸政策.
1988年9月9日,臺灣客輪開始駛往基隆那霸上海航線.
1988年11月,臺成立“支持其申請‘重返聯合國’的第三世界國家為援助對象的經濟合作發展基金”
1988年11月9日,臺當局“國防部長”表示,將在5年內裁減25萬人,使臺灣軍隊維持在50萬人.
1989年7月19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所謂“臺灣的前途”的“285號”議案.
1990年4月30日,臺灣當局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1990年5月6日,李登輝發表對兩岸談判的看法,提出所謂“一國兩府”論.
1990年6月,江澤民第一次提出在國共兩黨談判時,歡迎臺灣各黨派、團體有代表性的人士參加.
1990年9月,李登輝聲稱“臺灣早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就叫中華民國”.
1990年10月6日,臺公佈實施了“對大陸地區從事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管理辦法”.
1990年10月7日,臺灣當局成立了直轄於“總統府”的“國家統一委員會”.
1990年10月8日,臺灣當局撤銷“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1年2月,李登輝主持通過“國家統一綱領”,把兩岸界定為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
1991年6月18日,臺灣“立法院”院會通過了“重返聯合國案”.
1991年8月,李登輝進一步闡述對大陸定位問題提出所謂“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
1991年9月,民進黨拋出“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宣言.
1991年11月21日,成立了處理兩岸民間交流事務的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
1991年12月16日,大陸成立以發展兩岸關係,實現中國統一為宗旨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1992年2月,李登輝以“度假外交”之名訪問了菲律賓、印尼和泰國.
1992年4月8日,海協會主動致函臺灣海基會,邀請海基會董事長、副董事長或祕書長訪問大陸.
1992年8月1日,臺“國統會”提出“中國處於暫時分裂狀態,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
1992年9月2日,布什總統同意向臺灣出售價值52億美元的150架F16戰鬥機.
1992年10月,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大報告中提出:“在一個中國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
1993年4月27日29日第一次“汪辜會談”的舉行.
1993年6月,臺灣當局決定開始爭取“參與聯合國”.
1993年8月,中美洲7國向聯大提出要求把臺灣問題列入聯大第28屆會議議程.
1993年9月,中美洲7國在第48屆聯大提出支持臺重返聯合國的“在國際體系中特別情況”提案.
1993年9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
1993年12月臺“經濟部長”江丙坤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後拋出所謂“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
1994年3月,全國人大又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
1994年4月14日,李登輝接受臺灣《自由時報》專訪,公開否認“一個中國”原則.
1994年5月,李登輝參加南非總統曼德拉就職典禮.
1994年7月,臺灣當局召開大陸工作會議,會上“行政院陸委會”發表了《臺灣兩岸關係說明書》.
1994年10月,“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以2002年亞運會臺灣申辦委員會主任身份赴廣島出席了開幕式.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了題為《為促進中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
1995年5月22日,美國政府宣佈允許李登輝以“私人”、“非官方”身份訪問美國.
1995年5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就美允許李登輝訪美向美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召回駐美大使.
1995年5月28日,兩會就第二次“汪辜會談”的時間、地點、議題等達成共識.
1995年6月7日,李登輝以私人身份訪美,在美散布分裂言論.
1995年6月8日,李登輝公開發表講話,再三強調“中華民國在臺灣”或“在臺灣的中華民國”.
1995年7月21日26日,人民解放軍在臺灣東北方向進行地對地導彈發射訓練.
1995年7月24日開始,《人民日報》、新華社連續發表評論員文章,深入批駁李登輝的分裂觀點,揭露了李登輝上臺以來的分裂活動.
1995年8月15日和25日,人民解放軍進行導彈、火炮實彈射擊演習.
1995年9月3日,江澤民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決心用一切手段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任何外來的或內部的分裂中國的圖謀,都注定要失敗.”
1995年11月下旬,人民解放軍南京戰區陸海空部隊在閩南沿海地區成功舉行了三軍聯合作戰演習.
1996年3月8日15日,解放軍在基隆港和高雄港近海進行地對地導彈發射訓練.
1996年3月12日20日,人民解放軍在福建廈門以南至廣東汕頭一線,進行海空實彈演習.
1996年3月18日25日,人民解放軍在臺灣海峽北部西側,進行大規模的陸海空聯合演習.
1996年5月20日,李登輝發表所謂第九任“總統”就職演說(“5•20講話”)
1997年7月1日,香港順利回歸中國.
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十五大重申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立場、方針和原則.
1997年10月,江澤民主席對美國進行了國事訪問,美國重申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
1998年5月21日,臺灣當局“行政院”通過的“國防法”草案及“國防部組織法”.
1998年6月底,克林頓訪華,並在上海公開重申了對臺灣“三不支持”政策.
1999年5月19日,臺灣出版了李登輝的被稱為“七塊論”的《臺灣的主張》.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一家電視臺採訪時提出大陸與臺灣的關係是“國與國關係,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的“兩國論”.
1999年8月29日,國民黨十五屆二次會議通過決議,企圖將“兩國論”法律化.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2000年2月1日 ,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安全加強法”.
2000年2月,國務院臺辦、國務院新聞辦聯合發表《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
2000年2月25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聲明兩岸仍應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下,盡早恢復雙方的對話.
2000年3月15日,朱鎔基答記者問表示“不管誰上臺,絕對不能搞臺灣獨立,任何形式的臺灣獨立都不能允許.”
2000年3月18日,臺大選揭曉,執政50年的國民黨敗選,民進黨執政,陳水扁當選“總統”.
2000年3月20日,臺灣股市重挫大跌227點,此後臺灣股市連連下挫.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發表就職演說.
2000年7月4日,由於民進黨當局的梗阻,謝長廷訪問廈門計劃擱淺.
2000年7月22日,發生八掌溪事件,臺股大跌103點.
2000年10月3日,臺“行政院長”唐飛被迫下臺.
2000年10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2000年11月17日,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
2000年11月20日,臺股市跌破五千點大關,21日盤中創下4760點新低.
2000年11月27日,臺“行政院”宣佈核四停建,引發“政治核爆”.
2001年2月8日,首批獲准在臺駐點採訪的大陸駐臺記者抵臺北.
2001年2月14日,臺“行政院長”張俊雄被迫宣佈第四核能電廠(核四)復工、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