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中國規劃中的經濟大區

1.環渤海經濟區

指渤海灣週邊地區構成的經濟帶,為歐亞大陸橋東部起點之一。狹義上指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和遼東半島城市群構成的經濟圈;廣義上包括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區。

主要組成城市
北京市、天津市兩個直轄市
遼寧省:大連市、丹東市、營口市、盤錦市、沈陽市、阜新市、錦州市、葫蘆島市、朝陽市、通遼市
河北省:秦皇島市、承德市、唐山市、滄州市、石家莊市、邢台市、廊坊市
山東省:濱州市、東營市、淄博市、濟南市、濰坊市、煙台市、威海市、青島市

自然資源
[1]從資源稟賦條件來看,河北省具有海洋、內陸、山區、高原等多種形態的自然資源特征。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51種,探明資源儲量的120種,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有52種。其中,煤、鐵、石油、金以及各種石灰岩等在全國佔有優勢;這些資源不僅儲量豐富,而且分布也相對集中,具有建設鋼鐵、建材、化工等綜合性工業基地的有利條件,能夠大規模地發展資源開發系列產品和現代工業及相關的配套行業。全省海岸帶總面積10364平方公裡,其中海域面積7632平方公裡,陸域面積2732平方公裡,具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礦產資源,為發展海洋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京津冀都市圈區域的八個地市情況看,廊坊市石油、天然氣、煤炭、地熱、石灰岩等礦產資源儲量相對豐富;張家口市礦種近60種,其中有10多種礦產儲量居全省之首。承德市是京津唐的重要水源區,已基本探明儲量的礦產有40餘種,釩、鈦、鐵礦居全國第二位,黃金產量居河北省第一位。滄州市僅沿海一帶就有200萬畝灘塗和低產鹽田可以自主地改造開發。

2.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簡稱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包括廣東省惠州(僅包括惠州市區、惠陽、惠東、博羅)、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佛山、江门、肇慶(僅包括肇慶市區、高要、四會)九個市,以及香港、澳门兩個特別行政區,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南部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三角洲的東部的地區如深圳、東莞、廣州較早發展。研究中的港珠澳大桥連接珠江口的東西部(最快於2017年落成啟用),預計可以帶動西部的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珠江三角洲一帶主要是農地和小村落。1985年以後,經濟改革,大量資金湧入。工資低廉,政策配合,珠江三角洲吸納了來自香港的商人設廠,使該地成為製造業的基地。2003年,港商於珠江三角洲僱用的工人達1千1百萬。

随着CEPA和9+2的建立,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将更加密切。

3.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地域範圍比較模糊,不過遠遠超出了地理上的長江三角洲。一般把上海視為長三角經濟圈的中心,南京、杭州視為長三角經濟圈的兩個副中心。

長江三角洲包括15個主要城市:上海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南京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湖州市、紹興市、舟山市。這個範圍似有擴大的趨勢。2003年8月,在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四次會議上,浙江台州市被接納為正式會員。在首部《“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城市入會規程(建議稿)》中,除了現有16個長三角城市之外,江蘇鹽城、浙江溫州和金華、安徽馬鞍山、蕪湖、滁州、宣城、巢湖和銅陵等9個地級以上城市都被包容在長三角城市群中。2004年,安徽的合肥和馬鞍山、浙江的金華和衢州、江蘇的鹽城和淮安6個城市先後向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遞交了入會申請書。

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是全國最大的經濟圈,其經濟總量相當于全國GDP的20%,且年增長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長江三角洲的進出口總額,財政收入,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居全國第一。長江三角州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

交通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交通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

鐵路:滬寧鐵路、寧啟鐵路、滬杭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建設中)、新長鐵路

公路:滬寧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滬杭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蘇州繞城高速公路,杭州繞城高速公路、錫澄高速公路、江蘇沿江高速公路

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虹橋國際機場、浙江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寧波櫟社國際機場、江蘇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常州奔牛機場、無錫碩放機場、南通機場。

航運:上海港、蘇州港、北侖港、舟山港、南通港、南京港。

橋梁:江陰長江大橋、潤揚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大橋、東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

4.海峽西岸經濟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設想由來已久,當初福建就曾提出過閩東南、閩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後又形成過海峽西岸繁榮帶的設想。根據形勢的發展,上述設想逐漸擴展成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戰略,這是歷屆省委、省政府長期探索福建發展之路積累的成果。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是在福建省原有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海峽西岸繁榮帶戰略基礎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戰略的繼續,又是原有戰略的升華。這個概念在2004年1月初舉行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首次被完整、公開地提出。2006年兩會期間,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字樣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計劃通過10年~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將形成規模產業群、港口群、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區域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台灣,鄰近港澳,範圍涵蓋台灣海峽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依託沿海核心區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為中心所形成的經濟圈構築地域分工明確、市場體系統一、經濟聯系緊密的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不同于行政區劃的具有地緣經濟利益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它面對台灣,毗鄰台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截止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週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以及福建9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