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少與美——紙幣的鑒賞(一)
錢幣的收藏家,對紙幣特別鍾愛。因為紙張不易保存,又不仿造。哪怕是1948年發行的金圓券,當時可以糊牆,如今的價又非往昔,更況年代久遠的錢幣,更為難得,因此就更顯得珍。還符合著“物以稀為貴”道理,它的審美價值,也越來越重要。
1、中國外國紙鈔佳話
1948年,英格蘭銀行印製11張“百萬英鎊”的巨額鈔票,許專家認為這樣大面額的鈔票用途不大,弊多利少。於是英格蘭 銀行決定銷毀10張,保留其中 1張,蓋印註銷後,送給本行一位 德高望重的職員作紀念。這位職員逝世後,倫敦有名的斯賓克錢古董家賤價收購了這件紀念品。1982年,這張鈔票被一位收藏買去,價格為16000英鎊,如今這張鈔票繼續在升值。
目前稱得上罕見的鈔票,還有印加時期的紙鈔,丹麥格蘭島發行以鵝為主題的紙鈔,中國明朝時期用桑樹皮紙製成的鈔票,國1790年發行的英鎊紙鈔等。還有最珍貴的莫過於變體紙幣,如漏印英國女王頭像的英鎊。缺印面額數目的美鈔;缺少某內容的錯鈔等都屬於此類。到目前為止,行家公認最怪異的變體鈔票是一張有“魔鬼的臉”之稱的加拿大 1元面額的紙鈔。這1954年出品的紙鈔,不論從哪個角度端詳都可看到一張撒旦的在女王左耳發卷後若隱若現,這張鈔票價值連城。
2、相輔相成 ——行去流水的中國古紙幣
宋朝的統一,消除了封建割據的阻隔,為商業交通的進一步達,提供了條件。以首都東京為中心,北方和南方都形成了一商業發達的城市。商品經濟有了新的發展。為了貨物交換方便的需要(紙幣輕便,容易攜帶)。宋朝發明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幣,這是從商業中的“賒”,即信用關係,孕育出交子起初在川一帶流行,因當時行使鐵錢分量重而價值賤的鐵市,“小錢每十,重六十五斤,折大錢一貫。重十二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即難以攜持”,商人(尤其是大商人)極感不便,客觀上需要種容易攜帶方便的貨幣。真宗時(998一1022年),成都十六戶 富商私造錢券,稱“交子”。
後來,主持交子鋪的豪商挪用,吞沒現錢,交子不能兌現,引起爭議,官府遂令收閉。但當時使用交子,已成習慣,驟然廢除,商業活動大為不便。
仁宗時(1Q23一 1063年)設交子務於益州,由官府發行交子。每界(期)發行額為一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貫,準備全為三十六萬貫。交子三年為一界,當界滿時,製造新交子,調換舊交子,起初,交子只有川峽流通,仁宗天聖時,推行到秦州。北宋鈔版原物已流到國外,舊稱為北宋官交子鈔版(俗稱交子)近代學者認為稱北宋小 鈔或錢引版。
金代,貨幣已大量發行,交鈔按面額大小分“大鈔”和“小鈔”。並且不分地區流通。元代紙幣,由於遊牧民族攜帶銅幣、鐵 幣不便,主要發行紙幣。紙幣主要是中統元寶交鈔、中統鈔、厘、至元通行寶鈔。當時禁止金銀與銅錢交易,實行純紙幣流通度。明代只發行大明通行寶鈔,使用時間較長。
紙幣的誕生,與我國印刷事業發展緊密相連。沒有紙和印刷備,是談不到紙幣的。我國唐、五代開始應用的印刷術,到宋才有了普遍的發展,廣泛用來刻印書籍,北宋初成都刻《大藏經》十三萬板,用於監刻經史古籍十多萬板,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東京、杭州、閩中、福建是北宋印業的幾個中心,北宋“監本”書大半在杭州刻印,當時人評價,板書以杭州為第一。
沈括《夢溪筆談》記有仁宗慶曆中,布衣(平民)畢升發明活字版的事蹟。辦法是:用膠泥刻字,每字一印,用火燒硬。先設一塊鐵版,板上敷勻藥品(松脂、蠟、紙灰等合制而成)。印刷時,把鐵制的框子放在鐵板上,在框子中排列膠泥活字,製成一板。再用火燒版,使藥品熔化。用另一平板從上面壓平,使板上的字面平整。冷卻後,就用墨印書。畢升也用木頭刻過字,但木材料纖維有伸縮性,沾上水後會膨脹起來,排版時就高低不平,而且和藥粘連一起,不容易弄掉,不如泥字方便。畢升的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是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隨著印刷術發達,民間的造紙業發展很快。造紙用的原料,種類很多。川蜀用麻,北方用桑皮,沿海用苔,浙江用麥稈、稻稈、嫩竹、油藤。造紙的技術也更加進步,徽州黔、龕兩縣生產的紙張,五十尺為一幅,勻薄如一。各地還有多種加工製作的箋約,紙張經過加粉、加臘、染色、研花,可製造出精緻的色箋,用來寫字,作畫,印刷紙幣。
紙幣是金屬貨幣的一種價值符號,而國家紙幣一般是強制流通的不兌現紙幣,歷代政府嘗到發行紙幣的甜頭,樂此不疲,也就不容許民間發行紙幣。直到大明通行寶鈔失敗後,民間紙幣方重新發展。清初的鋪、銀號、票號等信用機構發行銀票或錢票,憑以兌換銀幣錢,性質與近代的銀行相似。
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許多外商銀行在中國擅發紙幣,操縱金融,進行經濟侵略,如英國有利銀行,麥加利銀行,滙豐銀行,日本正金銀行,美國花旗銀行,俄國道勝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法國的東方彙理銀行等銀行,先後在上海等地設立總行或分行。這些銀行的紙幣圖案細緻。印刷精良,在發行新鈔的同時也注意回籠舊鈔並妥善銷毀,故一些早期的銀兩票及銀元票都較少見。如有利銀行紙幣的背上圖案帶有鋼筆畫色彩。麥加利銀行的紙幣用小型紙張印刷一張紙上只印一枚鈔票,四周毛邊,與其他分割切齊者不同,這種形式甚為少見。
咸豐三年(1853年)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先後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過去比較流行“鈔票”一同來源於這兩種紙幣最後一字合名的說法,其實在官票發行時,已經出現“鈔票”的稱謂。清末民初,國內銀行相繼成立,發行銀兩票、銀元票等紙幣,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中國人民反對、抵制外商銀行擅發紙幣的呼聲和行動日益高漲。本國銀行紙幣的信用就此提高。然而各地發行的各種紙幣多如牛毛混亂不堪。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建立, 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了中央銀行,實行金本位制,用黃金規定本國貨幣價值,紙幣可以自由地兌換金幣或等量的黃金,准許黃金自由地出口,貨幣儲備必須是黃金,並以黃金進行國際結算。規定中國採用的金本位名稱叫“孫”,1孫含金量為0。601860克,合英鎊 1先令2便士半,美金40美分,但這個草案後因受世界市場上黃金貴賤的影響而未實行。
再則,在1931年到1933年期間,世界各國競相放棄金本位制,國民政府實行金本位制已經過時,因此未實行。1933年國民政府實現銀元本位制,由財政部宣佈廢兩改元,決定1933年4月6日在上海實行,而後推行到全國。規定上海使用的規元銀7錢1分5厘折合 1銀元,其他各地按當地4月5日中彙市先行折合規定再按0.715折合率放出折合銀元數目,一律改用銀元。廢兩改元的改革比較順利,後由於美國在國際市大量收購白銀而吞沒。
1935年 11月4日,南京政府公佈關於幣制改革法令,以中 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為“法幣” 1元合英鎊 1先令2便士半,由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無限制的買賣外匯。後來法幣在市場流通是不兌現的,南京政府從此把濫發紙幣當成發財最簡易辦法。結果1948年物價已為1937年6月的600余萬倍。
稀少與美——紙幣的鑒賞(二)
1948年8月19日,肯定金元券為本位制,“法幣”以及其他地方紙幣停止流通,法幣300元兌換金元券 1元,同時加強經濟管制,凍結物價,限定全國物品及勞務價格、按1948年8月19日各地價格,折合金元券出售。金元券發行同樣對人民是一場掠奪,據中央銀行統計,至10月底,南京政府搜到計有黃金165萬兩、白銀900余萬兩、銀元5300余萬枚以及美鈔港市數千萬元,合計當時值兩億美元。
金元券只不過是改了名稱的“法幣”,它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貶值,更加不得人心。1949年6月20日四川地區出現了28億金元券換銀幣 1元的情況。1948年後發行金圓券,一元折合法幣300元。新疆省銀行還發行過面值六十億元的巨額紙幣,這些惡性通貨膨脹的紙幣急劇貶值,幾同廢紙。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為了對敵鬥爭、鞏固政權,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開始發行獨立自主、穩定的貨幣。如陝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晉綏邊區西北農業銀行,華中地區銀行發行的貨幣、淮南和淮北地方銀行,以及浙東幣等,一般多稱為“抗幣”。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貨幣漸趨統一,1948年12月1日發行人民幣,陸續收回原來各種銀行發行貨幣,進一步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禁止金銀、外幣在市場上流通,從而使人民幣成為全國流通的統一貨幣。
第一張人民幣。
1948年12月 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人民政府發出金字第四號佈告:“為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迎接新中國的誕生,經山東省政府和陝甘寧,晉綏兩邊區政府同意,特將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業銀行合併成為‘中國人民銀行’以原華北銀行為總行,在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的當天,即發行這三區的本位貨幣—“人民幣”第一張人民幣,即“00000001”號,面額五十元,規格為132X68毫米,正面網底為淺藍色,花邊為高梁紅色,圖景為黑色,中間花符淺紫色。正上方印有當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正楷書寫的“中國人民銀行”的字樣,中間印有“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等字樣。左邊主圖為水庫,右邊為煤礦,背面網底為黃茶色,正上方也有“中國人民銀行”及“五0”字樣。
3、不和諧人生理想 ——令人深省紙幣貶值
我們不算漢武帝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年)冬向諸富豪發行白鹿皮幣,從唐憲宗時期(西元806一820年)為了免除長途運輸金屬鑄幣的苦累與風險行使用“飛錢”(匯票性質)開始。
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一種價值符號,在商品流通領域中,確實起到一些比金、銀幣更便於攜帶的好處。錢幣專家在探討元代為什麼銅幣少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元代以蒙古遊牧民族為主體集團,戰事頻繁,為攜帶方便,故以應用紙幣為主。
但翻閱錢幣的歷史,不能不令人深省的是中國二千多年沒有改變使用方孔圓錢,而且一直到清末民初。
紙幣一般是強制流通的不兌現紙幣,歷代政府發行的目的無一不是出於財政利益,因此,實行後,通貨膨脹。因此中國封建社會紙幣的貶值非常嚴重。例如金代紙幣,從交鈔到天興寶會,儘管其間幾經更名,都因發行過濫面幣下跌,愈演愈烈,亡國時 “萬貫唯易一餅”。1935年南京政府發行法幣大量濫發,到1948年物價已為1937年的600余萬倍。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更加貶值,惡性的通貨膨脹,紙幣幾同廢紙。
這種朝不保夕的紙幣發行,與中國人民民族心理,是一個很大反差。
中國民族心理不同於外國人,中國重視的是情理結合,以理帶情的平衡。是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滿足。因此具有無際之忍耐力,不辭辛苦的勤勉與責任心,只希望一個人在命運所賦予的範圍內快快活活過此一生。他們求得一個溫飽,財錢不可用罄。以攝取人生至善至美。希望物價穩定,幣值不變,以求一生平安,即使無大福可享,亦不怨天尤人。但求“知足”。
因此,長期以來,中國人對於“以物換價”、“與物等價”的銅錢幣、金銀幣,從始至終採取堅信態度,二千多年,經歷了多少朝代,而不能更變。
4.相反相成 ——紙幣的鑒賞
紙幣,在行使的當時,由貶值而異。當時並不引起人們珍藏的興趣。由於紙幣不易長久保存,而流傳至今逐漸減少。由於紙幣不論用紙、製作都很考究。
物以稀為貴,物以精為貴,成為珍品。如今如果有一張宋、金的交子,它的實際價值,會遠遠超過當時幣制價值,成為錢中最為搶手的珍品。這可能是當時的人所不能預料的。因為古紙幣,一般作工優良,後世所不能仿作,這與銅幣有較大差別,銅幣膺品較多。而從紙幣用紙上,就可以考據出來。均是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錢幣發展史上珍品,中國紙幣有自己民族形式,是各民族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積累和相對穩定下來並為廣大人民所接受,中國紙幣在製作過程中,都是選擇最好紙料,精美圖案、令人收藏,鑒賞產生感情上的相通,引起共鳴,產生特殊美感。紙幣的珍藏,也是對中國紙幣研究的現實資料。當然從紙幣容易破碎,珍藏不易角度,確定早期的紙幣無疑價值很高。也是保值好方法。
5、紙幣與美
可以說,紙幣在當時作貨幣,而由於貶值而衰亡。如今對古代紙幣作為收藏品,卻珍貴異常。由於紙幣不易長久保存,而流至今,所存無幾,成為珍品。
這是因為收集紙幣能增強我們審美能力,可以培養我們美的情操,可以深刻瞭解當時歷史、政治、經濟情況,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美育觀。
紙幣不僅是當時貨幣的憑證,而且也是藝術品,它給人以美的享受。紙幣的功能,其中一條就是美的傳播者。這就要求紙幣有很好紙張、精藝印工,又要有完美的藝術形式。兩者和諧的統一。
如最早的白鹿皮幣,以禁苑的白鹿皮製成,一尺見方,存毛彩繪,四周飾之以“績”(即繡)。雖然僅用於王侯宗室的朝見聘享,不作為流通使用,但色彩淺雅,柔和細膩、明快、歡悅,給人以美感。
在內蒙古發現的中統元寶交鈔(1260一1264年),此鈔紙長 16.4釐米,寬9.4釐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蓋有紅色官印;正背左上方均蓋黑色長條形合同印,紙質柔軟,顏色青黑。正面墨印文字是:“中統元寶交鈔,‘壹拾文’中統元寶交鈔,諸路通行,在拾文下畫十個古錢形的圖案:是研究歷史、民俗的很好資料。欣賞這樣的紙幣,可以使我們欣賞到一種內涵的美,莊重、肅穆、寧靜、淡雅。
又如江淮銀行在1941年至1945年曾發行過紙幣、圖案和雕版都很精緻,這種紙幣不僅是研究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政治,經濟、軍事的重要史料,同時也是劉少奇在華中根據地領導蘇區軍民奮勇抗日的歷史見證物。
從收集紙幣來看,紙幣選材、設計到運色都充分說明紙幣與美學關係是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的。實際上,紙幣就是美的體現,美的塑造,而收藏活動就是美的培養,對各個時期政治、歷史、社會文化作進一步深入瞭解。收集紙幣,為什麽能得到人們的愛好。因為它既是保值文物,而且是一種高尚娛樂,一種高尚的美的藝術享受。
對照歷史,看看我們國家發行的人民幣,你會知道,人民幣都體現了完整、和諧、鮮明、內容健康、設計大方、色彩和諧、圖案新穎、結構完整,既有傳統藝術風格,又博采了國外紙幣的某些可取之處。收集紙幣,將給予我們多麼愜意的美的享受。因此,我們將珍貴紙幣介紹給大家。再對照現發行的人民幣。這種對比,是很有意義的。
原文 中國私人理財網
1 則留言:
測試
張貼留言